一带一路:中国开放的新阶段、新境界与新格局

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7-05-23 08:26:17
分享

2008年以来,国际经济持续动荡,欧美发达经济体历经金融海啸、欧债危机等的冲击,经济复苏缓慢,市场相对饱和,全球贸易陷入衰退,这对中国的出口型经济造成很大冲击。在后一阶段,中国的对外开放事业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已与之前完全不同,比如中国在2010年左右已跃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世界进出口贸易额最大的国家。因此,能否在这样的语境下开创对外开放的新局,事关中国未来的国运。而“一带一路”的提出与实施,可以说正是中国因应这一全新的国际环境,走出了新局,一方面继续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继续重视欧美市场,另一方面则要开拓更广阔的全球市场,把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与民族复兴结合起来,深根固柢、谋求发展。这是中国根据自己国力做出的非常重要的战略判断,是中国结合自身经济形势和比较优势,寻求走向世界的独特之路。

所谓全方位的开放,正如国家发布的《“一带一路”的愿景与行动》所言,“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将充分发挥国内各地区比较优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强东中西互动合作,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即以中国境内各区域有特色的经济板块,通过发达的交通、信息,直接对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各尽所能,各展风采,各据优势,又相互配合地与世界经济相连结相融合。以对外的全方位开放,对应国内的全方位开放,沿海、中部、西部都有各自开放的重点和方向。

第二,从短缺经济向外溢型经济的转变。

“短缺经济”是匈牙利著名经济学家科尔奈提出的概念,用于描述和揭示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的某种社会经济现象,如产品尤其是生活消费品的匮乏。长期以来中国就是短缺经济的大国。而改革开放后商品经济迅速发展,时至今日,中国不仅告别了短缺经济,而且迎来商品极大丰富的时代。作为世界工厂,中国已经跃居世界工业生产能力的首位,不仅产能、产值巨大,而且技术、装备、资金、人才储备的丰裕程度也居于世界前列,由此也形成了与中国改革开放前一阶段主要依托外来投资不同的经济形态——外溢型经济。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