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交广州航道局有限公司设计建造的全国首个大规模红树林“种养耦合”生态修复项目——湛江海洋生态修复项目取得阶段性进展。位于广东湛江麻章区金牛岛周边海域的7个区块红树林种植任务已全面完成,其余11个区块种植工作正有序推进,标志着我国在红树林保护与修复领域迈出创新一步。
项目创新采用“红树林种植-生态养殖耦合”模式,在东海岛西侧养殖塘开展试点,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新路径。目前,项目区红树林覆盖面积显著提高,养殖产品生长状况良好,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步提升。
广航局在湛江海洋生态修复项目创新采用了大规模“种养耦合”模式,为红树林的修复与保护“定制”了“地形再造-水位智控-树种筛选”全方位立体式方案。项目总规划种植红树林546公顷,同步实施3.02千米海堤生态化改造,为湛江“红树林之城”建设筑牢根基。
“这种模式以种植为核心、养殖为补充、系统循环为支撑,在红树林湿地周边划定生态养殖区,选择生态兼容的养殖品种,形成林护渔、渔养林的良性循环。”据项目副经理王玉生介绍,红树林为养殖生物提供天然庇护所和饵料,净化养殖水体;养殖活动产生的有机废弃物经分解后成为红树林的天然肥料,实现了“一亩海域、双重收益”。
据介绍,面对生态修复难题,项目团队构建了四大核心技术体系:智能种养动态优化系统通过水质传感器与智能监控,实时掌握生态参数,使珍稀树种比例提升30%;松木桩固土与潮位感应灌溉技术显著提高幼苗成活率;抗逆苗木培育结合弹涂鱼控藻,同步提升红树林养护与养殖质量;全周期零废弃循环体系实现死株回填、尾水净化与资源高效利用。
此外,针对远岸作业难题,项目创新引入无人机投苗模式,精准投放白骨壤等本地树种。无人机与人工协同作业,单机单次可运苗40株,熟练操作手日投苗量达3000株,既保障安全,又大幅提升效率。
目前,修复后的红树林湿地已成为鱼类与鸟类的栖息乐园,生态养殖带动产业升级与民众增收。该项目不仅为广东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更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滨海生态修复技术规范。据统计,“十四五”期间,广航局参与设计营造修复红树林面积达4624公顷,约占全国目标任务的四分之一。
(中国日报社广东记者站 编辑: 郑彩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