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全球首创漂浮式动力定位网箱型工船“湛江湾1号”在广东湛江正式交付,我国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再增新生力量。
“湛江湾1号”总长154米,总宽44米,养殖水体达8万立方米,船内设有12个独立的养殖区域,可满足多种鱼类同时养殖,年产能可达2000—5000吨,是名副其实的养殖重器。其“以静为主,动静结合”,可实现漂浮式养殖、自主航行、紧急避台、绿色能源自供给的大型可游弋式网箱平台,配置智能化饲料投喂、渔网清洗、平台监测、养殖监测、无线传输等功能。
“‘湛江湾1号’区别于其它养殖平台,最主要是两大创新。”“湛江湾1号”总设计师、湛江湾实验室智能海洋装备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潇介绍,“一是首创船网融合设计,在保证结构足够强度的前提下,“湛江湾1号”可实现自主航行和水体自然交换,有效降低建造成本以及日常养殖换水运营成本,同时实现深远海优良水质养殖环境,提升渔获品质;二是创新性实现漂浮式动力定位养殖,从而能够摆脱锚固系统的依赖,可以长时间在超过100米水深的水域低功耗运行,拓展了养殖海域。”
出席“湛江湾1号”交付活动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桂建芳表示,“湛江湾1号”是全国甚至世界的一个新的创举,对我国的海水养殖起到很好的探路作用,把我国水产养殖从浅海推向深蓝,有效扩展了广阔的养殖空间。
“湛江湾1号”的交付,不仅填补了南海海域高端海洋装备的空白,”中国工程院院士、湛江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麦康森表示“更意味着我们从“靠海吃海”迈向“知海用海”“智海兴海”的历史性跨越,开启了“蓝色牧场”的万亿级新赛道。”
据悉,“湛江湾1号”将驶往湛江市硇洲岛外约30海里海域,率先投放大规格赤嘴鮸进行养殖试验。平台计划于明年上半年增养金鲳鱼等品种,后续将根据养殖成效与市场情况分批上市销售。
(中国日报广东记者站 编辑:李文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