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浪花白”到“迷彩绿”:罗烈顺的四十一载国防情

从“浪花白”到“迷彩绿”:罗烈顺的四十一载国防情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0-30 19:4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在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人武部,有一位人称“罗叔”的老职工——罗烈顺。老罗个子不算太高,皮肤被阳光晒得黑红,留了一头灰白的短发,浓眉下有一双带着笑意的眼睛。这位看似普通的老人,却用41年的时光书写了一段不平凡的军旅传奇。再过两个月,这位人武部最年长的职工即将退休,为他跨越两种制服的国防生涯画上圆满句号。

热血铸魂:南海海域的“报务通”

1984年秋,刚满19岁的罗烈顺在玩伴的怂恿下报名参军,成为原南海舰队的一名水兵。经过专业培训,他被分配到湛江某护卫舰支队担任报务兵。日复一日的站岗执勤、维护保养、专业学习和出海训练,让这个年轻战士在波澜不惊中快速成长。

因能力素质突出,1985年罗烈顺被选调到正在上海建造的新型导弹护卫舰553舰,成为舰上最年轻的战士。半年后,他随舰远赴西沙、南沙执行巡逻护礁任务,并在其间顺利转成志愿兵。

罗烈顺年轻时军装照

1988年3月14日早上,正在南沙华阳礁巡逻的553舰报务兵罗烈顺,突然接到敌人即将入侵赤瓜礁的电报,他立即向上级汇报。作为海上指挥所,553舰火速赶往赤瓜礁,现场指挥502、531、556号护卫舰展开反击。“314”海战持续约48分钟,中国海军取得击沉敌军舰2艘、击毁1艘的辉煌战绩。

“炮响时,我就扒在报务室的舷窗上目睹了战斗全过程,一点都没觉得害怕。”37年后回忆起来,他依然记忆犹新。因在战斗中收发报及时无误,罗烈顺荣立个人三等功。

海战结束后,他继续随舰驰骋在南沙海域,执行一轮又一轮巡逻护航任务。直到1990年7月,超期服役近一年的罗烈顺才恋恋不舍地脱下“浪花白”军装。

续缘国防:动员战线的“笃行者”

刚退役时,罗烈顺手持“城镇户口”,可以直接安置工作。家人希望他选择福利待遇好的市公安系统,而当年送他入伍的当地武装部部长也亲自登门邀请。“是部队培养了我,我才拥有选择的机会,现在部队需要我,我不能不管不问。”经过深思,罗烈顺最终选择到地方武装部报到。

“其实当时就是觉得和部队的缘分未尽,心里的军装还没脱下来。”许多年后,老罗笑着回忆道。尽管当时的县级武装部还归属地方建制,并非部队,但25岁的罗烈顺毅然从“浪花白”转身投入“迷彩绿”,成为国防动员战线的一名“新兵”,一干就是35年。

见证变迁:人武部建设的“活档案”

罗烈顺的职业生涯堪称当地国防动员体系发展的生动缩影。1990年9月,他进入原汕头市潮阳县武装部,几个月后被调到河浦镇武装部工作。1993年潮阳县撤县设市(县级),原镇武装部人员分流,罗烈顺一人坚守岗位半年多。2003年潮阳市再次撤市改区,设汕头市潮阳区、潮南区,他随调至新成立的潮南区人武部后勤科。

罗烈顺在河铺镇武装部工作留影

筹备期间,仅有5人的团队挤在由饭堂仓库改建的办公室工作,在杂货间搭铁架床休息。整整一年,罗烈顺每天要挤一个半小时公交车上下班。2004年4月,人武部在一所小学食堂正式挂牌,大家亲手改造门房、隔出办公区、架设集体宿舍,再将楼梯间改成厕所。

2011年8月,潮南区人武部临时办公点设立在一栋三层的交通局养路收费站,罗烈顺再次作为先遣组成员,每天骑车到新营区负责督导办公楼的改造。一年后,潮南区人武部顺利搬迁。

2022年,潮南区人武部新营区获批建设,年近六旬的罗烈顺再次受命监督工程质量和进度。2024年3月,新营院正式启用,结束了21年无独立营院的历史。35年来,历经3次国防体制变迁、2次行政区划调整、4次单位搬迁,罗烈顺从青丝到白发,无怨无悔地奉献着。

匠心如磐:岗位上的“放心人”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认真!”这是罗烈顺常挂在嘴边的话。初到武装部负责财务工作,不懂会计他就抱着书本啃,不会出纳就拿着账本挨个请教,硬是将自己逼成了“财务通”。后来负责武器装备管理,他白天蹲在仓库研究装备,晚上挑灯学习资料,熟练掌握了数十种武器装备的操作使用方法。

罗烈顺在保养装备

兼任营房水电管理后,他不厌其烦地追着设备厂家学、跟着安装工人问,最终能够对繁杂的管路“一口清”,对新添的装备“一抓准”。“老罗负责的事,我们最放心。”这是单位领导的一致评价。

2013年8月,受强台风“尤特”和“潭美”影响,汕头潮南遭遇特大洪涝灾害。罗烈顺带领民兵深入灾情最严重的司马浦镇华里西村,在一人深的洪水中挨家挨户抢险救灾,双脚泡得浮肿也不退缩。2018年8月,53岁的他再次请缨,带领民兵前往仙城镇抢险救援。

清风正气:永不褪色的“子弟兵”

熟悉老罗的人都知道,他有一辆“宝马”:一辆骑了三年的二手摩托车。那是他儿子买的。这些年,不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炎炎,他每天天不亮就骑一小时摩托车上班,已经骑坏了六辆。有人笑话他,在武装部工作几十年,“随便捞点好处”早就能“摩托换汽车”了。每次老罗都笑着摆摆手:“你知道我这人难为情,最怕的就是欠人情。”

管财务时,一毛钱的差错他也要算半天:关系好的民兵想讨套旧军装,被他一口拒绝;负责征兵工作几十年,面对各种请托,他总是耐心解释:“我是当过兵的人,现在让我违反规定帮你们花钱去当兵,既欠人情,又违良心,我做不来!”

2023年监督新营区建设时,面对总投资三千多万元的工程项目,他严把质量关,拒绝了一切偷工减料和违规请托。“新营区是我们武装部几代人的心血,也是所有人做了21年的梦,我不能为了一点私利,让梦砸在我的手上。”

家国情怀:铁汉柔情的“当家人”

“我没有给过她一天好日子!”聊起家庭,老罗几次转过头默默点烟,仰头抑制泪水。他说的“她”是妻子郑素卿。1994年结婚时,家境贫寒的罗烈顺连一件彩礼都拿不出,没有酒席,没有结婚照,连婚房都是借的。带着妻子在汕头转了三天,就算“旅游结婚”了。

婚后第二年,双胞胎子女出生。正值武装部调整改革关键期,罗烈顺常常忙得天黑才回家,家里大小事务全落在妻子肩上。后来调到潮南区人武部,离家更远,更是无暇顾及家庭。孩子们经常饿着肚子在学校门房写作业,等到天黑下班才被接回家。

老罗年幼丧父,母亲因悲伤过度双目失明,由哥哥照料。后来哥哥意外致残,郑素卿毅然选择提前内退,一边照顾老人和兄长,一边抚养孩子。“刮风下雨、节假日大家都在往家跑,我们就要往外跑。”老罗坦言,因值班执勤、训练演习、抢险救灾,他错过了太多家庭的重要时刻。

“那你后悔过吗?”面对提问,他狠狠掐灭烟头,缓缓说道:“世上没有后悔药,当过兵的人都会懂。”如今,儿女均已成才立业,一家人幸福美满。谈及退休打算,老罗思索良久:“如果组织没有需要,我就好好陪陪家人照顾孙子。如果组织还有需要,我随时听从召唤,因为我永远都是一个兵。”

(中国日报社广东记者站 李文芳|谢睿琪)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