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佛西环3.1万吨 “华南第一转”桥凌晨跨越铁路高速,助力湾区30分钟通勤圈

广佛西环3.1万吨 “华南第一转”桥凌晨跨越铁路高速,助力湾区30分钟通勤圈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0-17 09:5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10月16日凌晨,佛山官窑镇,西南涌畔夜色正浓。广珠铁路上列车呼啸而过的余音刚散,两台液压同步连续张拉千斤顶已悄然“发力”——在百余名建设者的注视下,一座重达3.1万吨的矮塔斜拉桥缓缓转动。

从0时到1时,短短1小时,这座全长478米、桥面宽 14.5米的桥梁,以50.7度的转体角度,稳稳跨越广珠铁路、西江引水管道、佛山一环与广佛肇高速公路四大关键设施。由广州地铁集团建设管理、中铁广投总承包管理、中铁广州局承建的广佛西环项目官窑西南涌特大桥转体施工,宣告圆满成功。这不仅是广佛西环建设的关键节点突破,更创下了华南地区同类型斜拉桥转体重量的新纪录,这座桥也因此有了“华南第一转”的美誉。

“转体重量相当于2.2万辆家用轿车叠在一起,还要在1小时内精准转够50.7度,误差不能超过毫米级——这就像在‘刀尖上跳舞’。”中铁广州局项目总工程师指着桥梁主墩介绍,此次转体的核心是28号主墩,而它面临的挑战堪称“多重考验”:既要跨越运营中的铁路和高速公路,又要避开保障佛山市民用水的西江引水管道,任何一丝偏差都可能引发安全风险或民生影响。

为了让“巨人”安全转身,广州地铁集团与中铁广州局组成专项团队,从方案设计阶段就反复推演。“我们主动把转体主墩整体向远离既有铁路的方向移动了6米,还对下承台近铁路侧做了切角优化,硬生生把安全距离增加了8.5 米。”广州地铁集团广佛西环项目负责人解释,这个看似简单的“移位”,背后是上百次的结构计算,目的就是最大限度降低施工对铁路运营、管道安全的影响,“哪怕多花时间,也要把风险降到最低”。

施工过程中,“科技赋能”成为精准转体的关键。建设团队引入BIM 技术,为桥梁打造了一个“数字双胞胎”—— 模型精细到每一根钢筋的位置、每一个构件的受力参数,转体前先在虚拟场景中完成上百次模拟推演。转体当天,实时监控系统全程跟踪,桥梁的实际转动轨迹与模拟曲线几乎完全重合,每一组数据都同步传输到后台指挥中心,一旦出现微小偏差,技术人员能立即调整千斤顶拉力,确保“不差毫厘”。

“你看屏幕上的两条线,红色是实际轨迹,蓝色是模拟曲线,几乎贴在了一起。”现场技术人员指着监控屏说,这种“虚实结合”的管控方式,让3.1万吨的庞然大物实现了“毫米级”精准控制,也为同类桥梁施工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随着此次转体成功,广佛西环的建设又迈出了关键一步。跨西南涌连续刚构、跨桂和公路“Y”构连续刚构桥等关键部位也在顺利推进。

这条串联广佛的“城际快线”,未来将带来实实在在的民生红利:从广州花都到佛山南海的通勤时间将压缩至30分钟,白云机场、广州北站两大交通枢纽也将被无缝串联。更重要的是,它将成为广佛城际轨道交通大环线的重要一环,为珠江三角洲地区一体化、广州都市圈建设注入动力,更能推动广佛全域同城化向纵深发展,为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融合搭建起“快速通道”。(中国日报社广东记者站 邱铨林)

【责任编辑:黄凌睿】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