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粤港澳大湾区首个聚焦中非经贸合作的综合性服务平台——中非经贸大湾区国际商务中心,在广州南沙正式揭牌并投入运营。同期,中国-马达加斯加(粤港澳大湾区)经贸合作中心作为首批入驻机构签约亮相,标志着该平台实质性启动。多位来自中非双方的政府代表、商界领袖及驻华使节共同见证了这一时刻。
该中心由南沙区政府与北京中非友好经贸发展基金会联合打造,坐落于南沙明珠湾灵山岛片区,旨在构建一个集商务办公、产业对接、政策咨询及文化交流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枢纽,为企业提供法律支持、供应链整合、市场开拓等全链条服务。
北京中非友好经贸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张仪在致辞中表示,中非合作已超越传统贸易,迈入产业协同与资源整合的新阶段。他强调,粤港澳大湾区凭借其完备的产业体系、高效的物流网络与充满活力的消费市场,正成为中非深化合作的战略支点。“我们将与南沙紧密协作,共同将中心打造为中非经贸合作的新标杆。”张仪说。
马达加斯加驻华大使让·路易·罗班松出席了中国-马达加斯加经贸合作中心的入驻仪式。他在发言中指出,中国是马达加斯加至关重要的合作伙伴,此次入驻是将双方共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关键一步。他特别表达了在农业、矿业、新能源及智慧港口建设等领域加强与中方合作的意愿,并希望继续借助中国的杂交水稻技术,助力马达加斯加实现粮食自给目标。
南沙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孙勇表示,该中心从签署协议到落成启用仅用时四个月,是南沙深化对外开放合作的务实成果。他表示,南沙将以此为契机,通过定期举办投资论坛、企业沙龙和经贸博览会等活动,将中心打造为中非商贸资源的“引力场”和企业走向非洲的“首选门户”。
南沙的区位与政策优势为其承载中非合作提供了坚实基础。作为华南地区核心枢纽港,南沙港2024年集装箱吞吐量高达2050万标箱,稳居全球第九,其外贸航线网络广泛覆盖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10多个港口。在此基础上,南沙已与多家非洲境外园区、商协会及政府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机制。此外,南沙正在构建的“8+2+3”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及其作为联合国宜居奖获得城市的优质配套,为中非合作提供了从产业到生活的全方位支撑。
让·路易·罗班松大使对此寄予厚望,他指出:“南沙以其优越的区位和政策,为构建‘非洲资源、广东智造、全球销售’的全链条体系提供了理想条件。我相信,这里将不仅是‘中国的南沙’,更将成为服务全球、共促繁荣的‘世界的南沙’。”(中国日报社广东记者站 李文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