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广州消费帮扶展览会开幕。在海珠专馆,来自贵州、黔南州、清远等地的农特产品与非遗产品,如刺梨原液、马尾绣香云纱、咸香鸡、蜜柚等,正通过海珠区搭建的“会展金桥”,走向湾区、走向全国,体现海珠区自2022年起创新实施的“会展业帮扶”机制的多项成效。
四年来,该机制已支持205家帮扶企业参加各类展会18场,现场签约订单突破4640万元,直接带动就业超7253人。从“试一试”到“离不开”,会展已成为帮扶地区产品“出山入海”的重要通道。
贵州山王果公司负责人表示:“广东已成为我们最大的市场。”四年来,海珠区累计投入专项资金410万元,支持企业参加广交会、茶博会、非遗展等大型展会,覆盖12个县区205家企业。武平绿茶、丰顺高山茶、大埔蜜柚、清新桂花鱼等8个区域公共品牌借此打响知名度,28个企业品牌站稳市场。
企业通过参展实现显著发展:瓮安县黄红缨茶业获评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大埔县鹏发茶业年产值同比增长30%;清新区“清远咸香鸡”预制菜单月销售额达15万元;贵定县“贵世岩”茶叶荣获2025年春茶博览会“唯一指定红茶”称号,并在海珠区成功开设线下门店,实现从“参展”到“落地”的跨越。
非遗与产业的融合也成为亮点。在“第二届山海非遗展”上,水族马尾绣与广东香云纱技艺结合的时装面料引人注目。这是“飞地+基地”协作模式的成果——贵州黔南州负责手工生产,广州提供研发与销售支持,带动3万名“贵州绣娘”就业。通过“消费帮扶+文化赋能”双轮驱动,海珠将会展资源转化为帮扶地区品牌培育和产业升级的持续动力。
会展帮扶不仅是“单向输出”,更是“双向共赢”。该机制同时为海珠区内6家会展服务企业带来388.8万元的服务收入,实现“帮扶对象拓市场、海珠企业增业务、区域协同强动能”的良性循环。截至目前,对口帮扶已为海珠带来新增市场主体18家,“反向飞地”“技术转化”等创新机制持续反哺海珠实体经济。
(中国日报社广东记者站 李文芳|张子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