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学信息分析公司爱思唯尔与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发布《传承与创新:解码中医药科学发展轨迹 》。作为首份对2014年至2023年中医药科研活动的系统性文献计量分析,该报告展示了该领域的快速发展、跨学科融合特征以及在数字健康和系统医学等方面的广泛影响力。
报告显示,中医药领域科研发展势头强劲,2014年至2023年间在全球范围内以英文发表的中医药科研产出实现接近三倍的增长,复合年均增长率达10.6%。同时,14.2%的中医药论文跻身“全球前10%高被引论文”,归一化引文影响力(FWCI指数)为1.12。报告中所指的“中医药科研”不仅包括临床实践,也涵盖中医药领域的基础与转化医学、人工智能驱动的系统医学,以及草药复方的网络药理学。
高产出研究主题的分析表明,中医药研究发生了范式转变——传统实践日益与现代药理学和跨学科方法相融合。近年来,现代医学技术正越来越多地被引入中医药研究。
据了解,中医药研究在学术影响与社会影响两个层面都表现出显著的多学科、跨领域特征,知识外溢效应显现。在学术影响力方面,剔除领域自我引用后,引用中医药成果的论文中,医学领域以 46.8% 的比例占据最大份额。生物化学、遗传学以及农业与生物科学等领域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交互。大多数学科的施引文献其归一化引文影响力(FWCI)高于被引的中医药原文献,说明中医药研究还在推动这些领域的知识进步。
从实验室到公众、从政策到产业,中医药研究展现全方位影响力。报告显示,11.1% 的中医药论文被社交媒体讨论,2.9%被政策文件引用,0.22%进入临床指南,5.6%被专利引用。
虽然中医药科研在产出规模与影响力方面取得成绩,但报告指出,中医药尚未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主流融合,缺乏一个透明、循证的国际化标准框架。其建议通过专家共识制定国际认可的临床指南、加强跨学科与跨区域合作等方法推动创新与系统性成果的实现。
香港浸会大学副校长、中医药科研领域专家吕爱平教授表示,“我们希望通过数据科学和人工智能,深入挖掘中医药科研长期以来积累的洞见。下一阶段的重点,是通过中医药科研发现数字健康与系统医学中可能被忽视的重要线索”。
据悉,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致力于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主导精准医学与表型学、转化医学,以及创新药物研发等前沿领域的研究。爱思唯尔(Elsevier)作为先进信息与决策支持公司,致力于推动科学与医疗的发展,为全球170个国家的学术与企业研究机构、医疗卫生领域专业人士与教育工作者提供支持。
(中国日报社广东记者站 邱铨林|关景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