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是枫桥经验的核心内容,经过六十载风雨兼程,新时代枫桥经验成为中国基层治理的“金名片”。近年来,太平镇综治中心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榜样核心,探索形成了以“党建引领、矛盾快调、多元共治、数字治理”为特征的乡镇基层治理之路。
东黄村“12345热线”工单同比往年减少了82%;塘边村和韩家山村多年恩怨在持续劝导、协调方案中化解;百龙村就地召开“板凳调解会”解决邻里矛盾……一系列成果的背后,是麻章区太平镇将服务送到“家门口”,让矛盾化解在“网格”中的有力实践。
服务送到家门口
一站式化解基层矛盾
夜晚闲暇时段,在村民家中或村头树下,总能见到一张板凳,和坐在板凳上的镇村干部。一张板凳,一次倾听,一场“板凳调解会”就这样朴实地展开了。
“邻居盖房子把管道弄破了,脏水都进咱家了!”看到干部,村民周某聪立刻抓着他的手抱怨道。夜访干部耐心安抚村民情绪,迅速到周某聪家中察看,召集涉事双方、管片干部及懂行的老党员,就地召开“板凳调解会”。经现场协调、厘清责任、共商方案,当场确定由邻居负责修复管道并赔偿损失,村委会监督执行,迅速化解了这起邻里矛盾。
这是百龙村常态化开展“平安夜访”活动,面对面倾听诉求,实打实解决问题的生动缩影。村民们由衷感慨:“干部们打着手电走田头、进家门、坐板凳,有人愿意听我们讲,实打实帮我们办,心里真是踏实多了!”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是枫桥经验的重要内核。在百龙村,“五级化解”工作法让矛盾消弭于层层调解中。
村干部每日巡查走访,主动排查、及时上报苗头性问题,村调委会第一时间介入调处。对村级难以化解的矛盾,村委会按程序提级上报,镇挂点干部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力量下沉,共同参与调解;对于经上述层级仍难以解决的重大疑难复杂矛盾,镇综治中心将启动联席调解机制;如若联席调解不成功,则由镇党委、镇政府提级研判,进一步统筹协调,全力推动化解。
“小网格”托起“大民生”
党群干群关系更融洽
对于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甘园村选择从一个个“网格”抓起。甘园村创新划分6个党小组网格,构建“党支部—党小组网格—党员群体”三级组织架构,由党员骨干担任组长,整合村民代表等力量。同步设立“党群连心服务站”,集成政策咨询、矛盾调解等功能,高效化解宅基地纠纷、民俗冲突等基层矛盾。
在一系列举措下,村民“有困难找支部”的意识显著增强,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洽,基层治理的根基得到有力夯实。
目光转到东黄村,“领雁工程+网格赋能”的创新模式让这条村庄的治理力量融合倍增。
由村支部书记“头雁”掌舵,5名支部委员分片包干全村5大网格进一步“强雁”攻坚,整合村民小组长、骨干党员、返乡青年等力量实现“雏雁”筑基,形成“金字塔型”治理梯队,履行政策宣传、信息采集、邻里调解、互助服务。
为了使民声更畅通,东黄村还设立了“民情驿站”,通过“群众吹哨—驿站派单—网格限时处置—结果反馈”闭环流程,快速解决邻里纠纷、设施维护等问题。一系列努力下,群众参与热情高涨,“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自己的家园自己管”意识深入人心,“12345热线”工单同比往年减少了82%。
多部门进驻办公
构建全链条治理体系
身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第一线”,基层治理直面千家万户需求和复杂矛盾交织的挑战。为有效应对这一难题,太平镇综治中心始终将创新群众工作方法作为重点,坚持群众主体地位,抓基层、固根本,着力构建起“前端网格感知、中心指挥调度、多方协同共治”的全链条治理体系。
如何实现这一体系?该镇以综治中心为核心枢纽,第一步就是整合力量:推动国土、农业、司法、妇联、公安等10个部门全量进驻办公,并创新建立“常驻骨干+轮驻专员”的协同运行机制。
依托这一整合平台,中心集规范化建设、信访接待、法律服务等功能于一体,为群众提供“一站式受理、全程服务”,确保诉求有回应、问题能解决。
针对复杂事项, 太平镇推行“中心吹哨、部门响应”的联动机制。通过这一机制,有效凝聚了原本分散的行政资源,形成了“一体化矛盾纠纷联调化解”的核心工作体系,切实将力量拧成了“一股绳”。
服务送到家门口,力量沉入网格中,部门攥指成拳,群众同心共治,一幅党建引领下充满韧性与温度的新时代基层善治图景正在这里清晰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