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全球可持续城市平台亚洲城市学院活动在广州开幕。本次活动由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世界银行全球可持续城市平台联合主办,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协办,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提供支持。
活动聚焦亚洲城市发展的独特需求,围绕城市韧性规划、蓝绿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韧性等议题展开交流,探讨城市低碳韧性发展的前沿技术方案和创新成果,促进国际先进理念和经验交流,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世界银行副行长陈广哲对本次活动嘉宾表示欢迎,对城市中心和广州市对活动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并预祝此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刘强建议国内外城市强化规划引领作用,统筹城市绿色、韧性、智慧协同发展,深化务实合作,共同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科学路径。
广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杰介绍广州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修复、提升气候适应性等方面的成效,并表示广州将积极分享实践经验,主动学习先进理念和技术方法,与国内外城市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携手共进。
此次研讨活动中,国内外嘉宾聚焦规划引领城市绿色发展主题,通过主题演讲和城市实践案例分析,深入探讨国家、区域、城市层面的综合规划对城市韧性建设和绿色发展的积极作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李晓江,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徐小黎,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蔡永立,分别围绕提升区域与城市韧性、国土空间规划和城市发展战略、长三角绿色生态一体化示范区及周边区域生态评价与规划等主题作主旨发言。
世界银行全球可持续城市平台(GPSC)负责人王雪漫介绍了举办亚洲城市学院的背景和意义。她提出,亚洲城市学院活动将重点关注亚洲城市发展的独特需求,为城市提供交流合作平台,分享经验并共同制定韧性、低碳和包容性发展的城市规划战略。
据悉,全球可持续城市平台(GPSC)是由世界银行牵头、全球环境基金(GEF)资助的全球跨学科知识平台,长期致力于为城市应对快速城市化与气候变化带来的复杂挑战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创新工具及协同合作平台。作为其核心常规项目,区域城市学院通过模块化教学,为城市决策者和实践者提供可持续发展管理工具,促进国际经验交流,搭建全球专家网络,并协助制定城市诊断报告和实施计划。此次亚洲区域城市学院活动,是全球可持续城市平台在亚洲地区首次开展的区域城市学院项目。
本次亚洲城市学院活动为期三天,邀请上海、重庆、成都、宁波、宜昌、法国巴黎、哥伦比亚波哥大、菲律宾碧瑶、蒙古乌兰巴托等20多个国内外城市的政府部门、学术机构、金融机构和企业代表出席。来自马来西亚、蒙古、尼泊尔、新加坡、斯里兰卡等国的专家学者将分享本国城市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案例和经验。参会代表还将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广州在城市韧性规划、蓝绿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创新举措和实践经验。(中国日报社广东记者站 邱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