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诺奖得主丹·谢赫特曼:好奇心引领,在质疑中坚守真理

对话诺奖得主丹·谢赫特曼:好奇心引领,在质疑中坚守真理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3-26 14:59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3月24日,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丹•谢赫特曼(Dan Shechtman)教授走进北师香港浸会大学(北师港浸大),以“从童年好奇到诺奖荣耀:科学与工程的探索之旅”为题为师生带来演讲。

丹•谢赫特曼(Dan Shechtman)走进北师港浸大(BNBU)(摄:李海珊)

谢赫特曼在1982年发现的准晶体,从根本上改变了化学家们看待固体物质的方式。在此之前,学界普遍认为原子在晶体内呈对称模式分布,而谢赫特曼发现的准晶体具有与晶体相似的长程有序的原子排列,却不具备晶体的平移对称性。

这一发现在当时引发了很多争议。曾两获诺奖的莱纳斯·鲍林公开质疑:“世界上没有准晶体,只有准科学家。”然而,谢赫特曼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随着越来越多的复现证据出现,这一发现最终使科学家们重新审视对物质本质的观念。

面对质疑,“如何坚信自己是对的?”讲座中有人问道。

“因为我是电子显微镜技术的专家,同时精通晶体学和快速凝固材料,这种复合专业背景是他人所不具备的。”谢赫特曼答道。他表示,人们在掌握现有知识体系的同时,要明白并非所有内容都永恒正确。“如果你能推动变革,就放手去做——但前提是成为某个你热爱的细分领域的专家。”专业性的建立带来直面质疑的底气:“欢迎复现我的实验来证伪,但不要用旧教科书反驳——科学家的使命就是改写教科书。”

他指出,优秀的论文往往源于研究者们的贡献,每个人从不同视角拼合出更完整的科学图景。因此,成为一名科学家不仅意味着要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还要持续学习、保持合作精神、对世界永怀好奇。

谢赫特曼至今仍对自然、人类心理、技术发展等领域充满好奇。在北师港浸大,学校教授研发的垂直起降无人机技术令他印象深刻:“我很惊喜看到高校对这项技术投入研发。”他鼓励青年科研者结合理论探索与实际问题,以科技与合作造福人类更好发展。

(中国日报社广东记者站 李文芳|李桥顺)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