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址保护204岁古榕树,中交四航局细心呵护珠江村“活地标”

原址保护204岁古榕树,中交四航局细心呵护珠江村“活地标”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08-19 19:5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在广州市黄埔区珠江村口的珠江涌边,高高矗立着一棵巨大的古榕树,其冠幅达20米,树龄达204岁,被列入广州市古树木保护名目,是珠江村“活地标”。近日,广州暴雨连连,在广州市政府园林部门和中交四航局珠江村旧村改造建设团队的悉心保护下,这棵古树经受住暴雨的洗礼,越发生机盎然,成为了旧村改造工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中交四航局黄埔区下沙社区珠江村旧村改造项目施工负责人王盼介绍,黄埔珠江村旧改项目是中交集团首个广州核心区域的城市更新项目,由中交四航局投资开发,总开发用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90万平方米。珠江村的古榕树有200多年历史,属于国家三级古树,它陪伴了村民一代又一代人,是珠江村的“活地标。古树紧靠项目5号地块的东南角,而5号地块基坑最大开挖深度达15.3米,属于深大基坑,临近古树保护线。这对古树保护提出诸多挑战。施工过程中,不仅要保证开挖时基坑边坡和古树的稳定,还需考虑到基坑开挖后古树生长环境的变化。

据了解,中交四航局项目团队将保护古树理念融入项目规划设计、施工全过程。为了保证古榕树的生长空间,项目团队对规划设计方案重新进行了调整,周边地块地下室边线以古榕树冠幅外10米为控制范围为古树“让道”。“周边地块开工前,项目部通过梳理施工线路,优化施工方案、改进工艺工法、搭建立体保护区等措施对古树进行原址就地保护。”王盼表示:“我们在重塑城市面貌的同时,也要留住村民的回忆。”

防止古树保护范围内的水土流失及土体污染成为项目团队面临的首要挑战。由于5号地块地下室边线紧贴古树保护控制线,垂直施工距离最近处离古树仅有15米,加之古树附近存在淤泥质土,地质结构复杂,稍有不慎就会给古树生长的土质造成不可逆影响。“倘若按照传统的基坑支护方式,采用排桩结合三轴搅拌桩止水,基坑开挖后,不仅容易造成古树保护范围内水土流向基坑,还可能因为施工排水侵入古树保护范围,影响古树根系生长。”王盼带领团队优化施工方案,最终确定了“先稳根基,再净排水”的两步走方案。项目团队首先将排桩支护优化为咬合桩加强止水的支护方案,在古树周边基坑内采用钢筋混凝土刚性支撑,筑起一道“铜墙铁壁”,将施工地层结构变形和振动控制在安全范围内,稳住古树根基。为避免古树周边土体受施工排水影响,项目团队在基坑及古树周边设置环形排水沟,将排水汇集至沉淀池,防止外溢,并通过先进的处理设备将排水转化为“清水”,实现水循环利用。

为了更好的保护好古树,中交四航局项目部请来园林专家对古树健康及安全状况进行会诊。由于古树原址的立体生长环境一般,南北侧分枝内部早年已经存在部分腐烂,整体长势健康状况欠佳。根据诊断结果,项目书记杨东决定成立志愿服务队,结合现场地势低洼及今年暴雨高温频发的实际情况,带领志愿服务队按照“雨前预防、雨中监测、雨后巡查”的工作方针,及时开设排水沟,排除积水,避免古树被泡根。除传统的保护措施外,志愿者们还向园林专家了解古树保护的“绿色科技”,委托专业团队采用环保型弹性树洞修补技术和新型材料修复树干空洞,避免了传统泡发剂不透气、易腐烂等缺陷,还能防止病虫害侵入。另外,通过气根牵引技术,在PVC管内填充营养基质土,将气根引入土壤中,让根系可以定向生长。在项目团队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古树安然度过汛期。

杨东表示,项目后续还将围绕古榕树打造古树广场,并串联古宗祠等历史文物形成慢行廊道,留住绿美乡愁,让历史文脉延续。项目建成后,居民们又可以三五成群围坐在大榕树下聊天,守护乡土,感受现代化都市生活。(中国日报社广东记者站 李文芳|彭逸铵)

【责任编辑:邵冰琦】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