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正式向公众开放。受广州市文物局委托,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对遗址进行养护的基础上,完成了遗址周边廊道的展陈提升。
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是南越国时期珠江北岸的大型水闸,是当时我国发现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构水闸遗址。水闸自北向南,南北长19.8米左右,入水口宽5.35米,出水口宽4.95米,南向珠江呈“八”字形敞开,由闸室、南北两侧水渠道及两岸连接建筑物构成。它的发现,对研究秦汉时期城市水利设施、南越国都城南界、珠江岸线变迁、古代水系治理以及古代木构建筑技术等至关重要。2006年5月,南越国木构水闸被
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12月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00年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发现以后,广州市政府决定对遗址实施原址保护和原貌展示,由文物部门与建设单位共同制定了保护方案。2007年文化遗产日(6月9日),光明广场地下一层水闸遗址正式对公众开放,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成为国内第一个在公共商业建筑内得到有效保护并对外开放的考古遗址。
据介绍,自2007年6月开放至今,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的展示存在设施老化、展示效果陈旧、展览内容单一、流线组织不畅等问题,亟需对展览内容、参观动线、空间布局等进行优化提升。经专家咨询,通过与遗址利益相关方的沟通,优化空间形象、深化展示内容、推动遗址活化利用,探索一种“考古遗址+商业”“考古遗址+社区”的广州特色模式,真正实现文物保护利用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
此次优化提升为第一期,重点为遗址周边廊道陈列展示区的优化,主要包括:一是地面、墙面、天花板等空间环境的更新;二是重新设计照明灯光和展示灯光方案,升级完善周边廊道的灯光效果;三是统一设计“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展标,规范展区内的标识系统;四是根据现场条件,调整参观动线,将原顺时针的参观路线改为逆时针参观路线,并改造陈列展示区的序厅和结语厅;五是深化展览内容,在原有内容基础上延伸出“起落护城郭——南越国木构水闸”及“依水寻城——广州城水系变迁”两个部分的主题展览。
此外,本次优化提升过程中,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还面向遗址周边公众发布艺术作品征集,同时将投稿作品集中在遗址展区的结语厅进行展出,引导周边居民为文化遗产的诠释、保护和传承创造更多的可能。
据悉,接下来,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将深入系统挖掘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的多重价值,推动遗址的有效利用;深化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创新,鼓励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南越国木构水闸的保护与传承,推动文物深层次赋能区域振兴。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将为文物保护志愿服务搭建平台,鼓励不同来源的志愿者群体发挥责任担当,成为讲好南越水闸故事的“使者”。
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位于广州市越秀区西湖路63号光明广场负一层,记者从现场获悉,近期每天15:00将会有一场志愿者讲解。
(中国日报社广东记者站 李文芳|张洁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