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清远上帅镇呈现新气象

乡村振兴:清远上帅镇呈现新气象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01-16 10:08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北有五常,南有丝苗”。5万斤丝苗米从清远连山运往全国各地,10公里镇村公路换上绿色新装,清远市连山县上帅镇产业兴、环境美,和美乡村呈现新气象。

产业兴:从“撂荒田”里长出“碧玉米”

“老税书记,今年这批“碧玉米”颗粒饱满、长势好,可以过个好年了!”村民口中的老税是中建四局城市发展公司派驻清远上帅镇连官村第一书记税清林。

相比刚驻村时工作难开展、干部没劲头、群众不配合的囧境,如今,不管走到村里哪个角落,都有群众热情打招呼,在田间地头,常有群众拉着他帮忙看看水稻长势……

两年来,老税书记带领工作队员、村“两委”干部访遍村村户户,踏遍沟沟坎坎,找到制约村镇发展的堵点——劳动力紧缺、土地撂荒严重。

连官村先行先试,推动土地流转30亩,开展消费帮扶,大家不仅守护了粮袋子,还鼓了自己的钱袋子。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主动联系工作队和村集体,土地流转、代耕代种,曾经被抛荒的160亩土地种上了“中国米中之王”“米中碧玉”丝苗米,在工作队的努力下,上帅镇增种丝苗米1000余亩,2023年产量达80万斤,彻底唤醒了“沉睡”的耕地。

“打造产销一条龙的服务,把家门口的东西转换成产品。”1月5日,中建四局党委书记、董事长易文权一行深入上帅镇调研乡村振兴工作,了解林下经济、丝苗米产业结构及发展模式,他说道。

丰收季,稻谷在新建的10吨级烘干基地出产,加工包装后,丝苗米销往全国各地,两年间,销售额达160万余元,其中中建四局消费帮销7万斤。

“播种、管理、收割都是全程机械化,也不愁销售,农忙期我们就到地里帮忙干活,还能领工资,年底还有分红。”连官村村民韦大姐说道。

如今,镇上的撂荒地已全面复耕,闲置的劳动力可以在家门口就业,一片片“希望的田野”让广大村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环境美:绿美生态长廊,路变“绿美风景线”

挽起袖子,抄起铁锹,工作队的大家伙正忙得热火朝天,他们将2700株花木苗栽在路边,扮靓10公里镇村公路,打造绿美上帅生态长廊。

“上帅镇森林覆盖率超92%,绿色是我们最鲜明的发展底色。”工作队普文平介绍道。

镇村主干道路幅窄、路基差,出行不便外,还经常被人圈占堆放垃圾。“路是一个村的门面,长期下去这条路就成“断财路”了。”村民担心道。

工作队发挥资源优势,先后推动改造镇内8条道路、430盏太阳能路灯,改造拓宽道路10.23公里,新增水渠4000米,新增机耕路2000米,助力上帅镇建设“四好农村路”示范镇,走向“绿”而兴发展之路。

“做老百姓真正需要的实事,大力建设绿化美化亮化的村庄。”易文权在调研中强调。此外,工作队协助上帅镇清退小水电站、监控水域生态、安装15座生态流量视频监控站,筑牢了饮用水水源地安全屏障。

目前,全镇已兴起生态文明建设全民行动,家家都是轮班保洁员,人人都是护绿员,现在的上帅镇环境优美、卫生干净整洁、道路宽敞……至今,全镇22个自然村全部达到整洁村及以上标准,获评广东省美丽乡村生态村1个、特色村9个、示范村8个、整洁村4个,一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镇蓝图正在铺展。

人才旺:新疆小伙的“冰火两重天”

260公里,110位孩子,220节课,44次家访。半年前,中建四局城市发展公司安外尔·艾则孜第一次踏上了从广州到260公里远的上帅镇的支教旅途,怀揣着美好憧憬,这位新疆小伙致力于帮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勇敢追逐自己的梦想。

在经验逐渐积累、教学得心应手,且逐一克服语言不通、饮食不服等困难的坦途中,一次“滑铁卢”的遭遇给他泼了一盆冷水,这场“冰火两重天”的支教经历,让他理解了教育更深刻的一面。

“看球!”“守住后面!”中建四局改造的新操场上进行着一场火热的足球赛,传球、带球、过人、射门......一年级的孩子们和安老师一起尽情奔跑,密切配合,喝彩声和笑声此起彼伏。

安老师的体育课深受大家喜爱,除了日常训练外,后半节课他会策划一些如罗卜蹲、拔河、足球之类的比赛游戏,每节课都不重样。“安老师可以一直教我们体育课吗?”一年级的小乐抱着安老师,总是担心体育老师换成别人。

然而,在六年级数学课堂上,安老师遭遇了“滑铁卢”。孩子们的数学基础普遍薄弱,学困生比例大,班级及格率仅15%,多半都不听课,课堂“遇冷”现象严重。他主动去听其他老师授课,跟着班主任跑了44次家访,逐渐看到了孩子们面临的困境——学习动机和信心的缺乏。

最开始,他夜夜“叨扰”当老师的大学同学,请教方法,备课实践,逐渐探索出一套适合孩子们的教学模式——抓基础知识,注重鼓励表扬,每周两天利用放学时间为大家“开小灶”巩固提升,还在课间掀起班级五子棋热潮。一学期后,他带教的班级在数学考试中收获了振奋人心的进步,平均分提高4分,进步最大的孩子提升近30分。

把现代化教育理念和优质教学资源送进大山,点亮乡村学子的梦想。一张张卡片送到了安老师的抽屉里,只言片语,都表达着感恩及对未来的期许。(中国日报社广东记者站 邱铨林|宁童、吴海莹)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