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广绣:农耕文明与岭南佳果的结合

荔枝广绣:农耕文明与岭南佳果的结合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3-05-29 17:0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广东生态环境优越,农产品物产丰饶,已形成非遗文化与农耕文化紧密结合的态势。目前广东正在积极探索“农业非遗+”建设模式,为了推动非遗文化与农业产业融合发展。

“一千多年前,中国就拥有自己的奢侈品和潮品了,只是缺少响亮的奢侈品牌。”荔枝成熟的季节,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绣代表性传承人谭展鹏在位于广州花地湾的工作室里,向记者展示着一件件代表中国手工刺绣最高水平的作品。

《荔香浓》、《挂绿蝉鸣》、《吉荔图》、《红荔鹦鹉》、《羊城荔香图》……对于广绣的创作者来说,岭南荔枝是创作的源泉之一。“广东人都爱讲好意头,荔枝色泽红火,又有鲜明的岭南代表寓意,所以我们都爱用荔枝取材。”谭展鹏告诉记者。

以画入绣,让荔枝犹如裸眼3D

广绣,代表着中国顶级的手工刺绣水平,与苏绣、湘绣、蜀绣并称中国“四大名绣”。然而,与很多传统手工艺发展境况类似,广绣也一度面临失传危机。

近几十年来,抢救、保护、创新和发展广绣,与一位传承人分不开,那就是谭展鹏的老师,也是谭展鹏的母亲——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粤绣(广绣)代表性传承人陈少芳。

“我母亲是绘画专业出身,绣工没学过画,理解不了她设计的东西。因此她决定自己拿起针线,大胆革新传统,在刺绣中融入绘画元素。”谭展鹏介绍,陈少芳融合中西技艺,吸纳西洋画等众多现代艺术的色彩构成理论,形成一套独特的“丝线色彩构成法”。

以画入绣,让绣品与实物的相似度大幅跃升。在陈少芳的手中,上千种丝线仿若调色板一般变幻无穷。传统的刺绣是平面的,黑是黑、红是红;但陈氏广绣却能让黑线像水墨画一样“墨分五彩”,让一根红线做出“赤朱丹彤”的深浅层次。

“最简单的理解,就是让广绣更擅长以平面表现空间,使绣出来的荔枝更像荔枝。”谭展鹏向记者解释,以前绣出来的荔枝只是平面上的图像,技艺升级之后,绣出来的荔枝有前后远近、虚实层次,就算观者近距离看,都可以感受到荔枝外壳上凹凸的真实质感。难怪有人看了广绣荔枝,惊叹这是“裸眼3D”的效果。

荔枝刺绣,让广绣独步“绣林”

长期以来,荔枝都是艺术家的宠儿,诗画绣雕与荔枝相关的创作不胜枚举。根植于岭南大地上的广绣,更是精于运用独特的工艺美感,向世人展现岭南荔枝的文化内涵。据介绍,广绣的针法丰富细致,繁复多变,施针带线讲究“光、亮、齐、密、净、匀”,运用不同的针法,能让荔枝外壳纹路看起来清晰、有层次,光影效果让荔枝看起来更生动自然。

“留水路”是广绣的传统技法,指每一个相邻的刺绣面积间,在起针和落针之间留出0.5毫米左右的等距离,形成镂空的线条,这让广绣在表现荔枝等讲究质感的花鸟鱼虫题材上更为出色。

“广绣最有特点的工艺技法就是留水路,是广绣区分于其他绣种的明显标志。”谭展鹏告诉记者,留水路的技法优点在于突出前后层次,让绣面上的主体形象更加醒目、更有立体感,“看到绣品留了水路,我们就知道这是广绣技法,而这也是每一颗广绣荔枝都栩栩如生的秘诀之一。”

在构图上,广绣细致繁密、饱满紧凑,采用多种针法交错穿插,绒线重叠施绣,呈现荔枝缀满枝头,颗颗红亮诱人的景象。在绿叶的映衬下,火红荔枝显得更加耀眼夺目,一派硕果累累的岭南景色跃然锦上。

“广东人爱讲意头,水路通了,意味着财路也畅通了。”谭展鹏说,独特的题材、独特的留水路,使荔枝刺绣独步于四大名绣,“广绣荔枝集岭南佳果、手工刺绣、岭南文化之大成,在艺术品收藏界广受欢迎。”

传统文明,在时代发展中重生

“刺绣艺术,是华夏农耕文明的标志性创造之一。”谭展鹏如此评价。荔枝原产于中国,连外语名字lychee都来源于中文发音。广东拥有世界上最古老和最新的荔枝品种品类,供应着全球三分之一的荔枝产量。2020年,广东岭南荔枝种植系统(增城、东莞、茂名)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

荔枝广绣,正是在集中国农耕文明与传统艺术表达于大成的经典代表,并深深地影响了全球纺织工艺技术。时至今日,荔枝广绣成为了城市旅游、商务交往、政务礼仪、国际访问的高端佳品,也是广府文化传播与推广的重要载体。目前,谭展鹏和黄敏健接过了86岁高龄的陈少芳的衣钵,将全部心血投入到广绣的传承与发展当中。

“广绣创作必须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才能继续焕发生机。”用谭展鹏的话来说,就是要将广绣重新放回社会的供求链上。于是,他把荔枝绣上了更多衍生场景上,包括时尚服饰、室内软装、各种潮流配饰等。(中国日报社广东记者站 邱铨林|黄旭君)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