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发布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

广州发布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2-11-23 11:2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社区虽小,连着千家万户。需要康复照护的老人可以去哪里?孩子放学后,家长还没下班怎么办?家政清洁、维修家电等生活服务需求又可以找谁解决?居民有需求,社区便要有服务。日前,广州市印发了广州市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未来五年,这些居民日常生活中频繁遇到的问题,都可以在广州市日益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中找到答案。

该规划指出,目前广州各社区已推行“一站式”公共服务,社会救助、养老服务、就业服务、法律服务、卫生健康、文体教育、环境保洁、治安防范、公共交通等公共服务基本覆盖到社区。接下来,广州将推动社区服务运行机制更加顺畅、社区公共服务更加均等化、社区服务更加可及便捷、社区服务设施更加完善、社区服务人才队伍更加壮大,推动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常住人口全覆盖、均等化。

该规划亦设置了一系列量化指标,值得关注的是,到2025年,广州全市90%城市社区和50%村居将建成便民生活服务圈,其中50%城市社区和10%村居将建成优质生活服务圈,全市15分钟婴幼儿照护服务圈初步形成,每千名常住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力争达到5.8个,家政、维修、养老托幼等便民利民服务项目及网点进一步完善。

社区服务更便民:广州将打造城市社区15分钟优质生活服务圈

此次规划指出,将持续推进城乡社区生活服务圈建设,打造城市社区15分钟、农村社区30分钟优质生活服务圈。完善城乡社区生活服务圈建设体系,明确社区便民、优质生活圈建设标准,细化生活服务圈建设目标任务,按照每百户32㎡的目标推进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新建城乡社区综合服务用房配建与建设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全市90%的城市社区、50%的村建成便民生活服务圈,其中50%的城市社区和10%的村建成优质生活服务圈。

在发展社区便民服务方面,广州将推动餐饮、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物业等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大力发展家庭服务业,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支持城乡社区建设嵌入式、分布式、连锁式、专业化的社区托育服务设施,提供全日托、半日托、计时托、临时托等多样化服务,全面推进“羊城家政”服务项目,到2022年底计划发放6万张家政“安心服务证”。在婴幼儿照护服务方面,广州将在2025年年底前,初步形成15分钟婴幼儿照护服务圈,全市每千常住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力争5.8个。

身心呵护更全面:广州将建成城市“10分钟健身圈”

“做优城乡社区健康服务”是“十四五”期间,广州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规划指出,将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推动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此外,还将实施心理健康行动,在镇(街)普遍建立社区心理服务阵地,健全困难和特殊群体心理干预机制,提升全市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和水平,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外围城区和农村地区倾斜,实施基层卫生医疗机构标准化达标和特色项目工程,到2025年,实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数量100%达标。

在推进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广州将扩大社区健身设施供给规模,鼓励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建设各类体育设施。盘活闲置资源,建设群众体育设施,大力支持社区体育社会组织建设,培养一批社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全面推进科学健身指导服务进社区。到2025年,广州将建成城市“10分钟健身圈”和农村“10里健身圈”,新建居住区和社区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以上,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率达到90%以上。

文娱活动更丰富:社区学校落地社区,满足街坊多元需求

规划指出,广州将在“十四五”期间打造社会多元参与的“市、区、镇(街)、村(居)”四级终身教育供给体系,加快构建覆盖全市城乡的社区教育办学网络,设立社区学校(学院)及办学点,探索建立社区大学、家长学校、老年大学等社区教育服务阵地,完善政府投入、社会捐赠、学习者合理分担等多渠道的社区教育投入机制,推动社区教育机构标准化建设,遴选一批社区教育示范基地。

而在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方面,广州将加快完善市、区、镇街、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推动城乡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和达标建设,社区公益性文化场馆免费开放,设有未成年人活动场所,深入社区开展婚姻家庭辅导、结婚颁证仪式、婚姻家庭公益大讲堂等专题活动,深入推进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确保完成村(居)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重点惠民工程。规划指出,到2025年,广州将建成8个社区教育示范基地和老年大学示范校、5个社区教育创新区,建成优质城市“10分钟文化圈”和农村“10里文化圈”。

社区养老不用愁:广州推动村居颐康服务站全覆盖

此次规划在做优城乡社区养老服务方面,提出完善“中心城区10-15分钟,外围城区20-25分钟”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健全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达标率100%,在镇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实现全覆盖的基础上,每个村居设置至少1个具备日间照料、上门服务、助餐配餐等功能的村居颐康服务站,优化提升助餐配餐、医养康养、家政养老“3+X”养老服务,开展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推广家庭养老床位服务并实现适老化改造、智能化设施、专业化服务“三入户”,积极探索互助性养老。

此外,“十四五”期间,广州将健全定期巡访高龄独居、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农村留守老年人工作机制,建立风险防范和紧急处置机制,特殊困难老年人月探访率达到100%。规划透露,到2025年,广州全覆盖、多层次、多支撑、多主体的养老服务格局更加完善,基本实现老有颐养。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75%,街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街镇覆盖率达到100%,颐康服务站村居覆盖率达到100%。

特殊群体受关爱:广州鼓励社区设置公益性岗位

除了做好老人的社区养老服务外,此次规划指出,广州将开展农村留守妇女关爱行动,加大农村留守妇女就业创业指导力度,到2025年底,农村留守妇女关爱工作普遍开展、服务形式更加丰富。针对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广州将加强落实强制报告责任,继续探索未成年人保护“一站式”工作室、“青年地带”、12355服务热线等多阵地联动帮扶救助模式,推进创建“青少年零犯罪零侵害社区(村)”,推动建立镇(街)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完善儿童友好服务空间建设。到2025年底,镇(街)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覆盖率达到100%,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体系基本建立。

针对残疾人发展能力提升工作,广州将完善城乡社区残疾人托养服务,探索并推进残疾人、失能老年人社区照料、家庭照顾、机构照护相互衔接的长期照护体系,加强政府对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购买工作,实现镇(街)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或社区康园中心全覆盖,并加大居家养残扶助力度,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和基本不能自理的残障子女提供居家养残扶助。在社区就业服务方面,广州将搭建公益性与市场化相结合的灵活用工供需对接平台,开发社区就业岗位,鼓励将社区综合服务设施闲置空间、非必要办公空间、住宅楼底层商业用房等房屋,改造为免费经营场地并设置公益性岗位,优先向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提供。

社区景观更美丽:广州将积极打造农业公园

此次规划将“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和“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纳入了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中。规划指出,在“十四五”期间,广州将科学编制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规划,出台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设计导则以及申请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年度计划工作指引,尊重居民意愿开展环境美化绿化、设施适老化改造、节能改造,老旧小区加装电梯。而在乡村方面,全市将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促进乡村风貌管控提升,推进基础环境整治、绿化美化和农房立面改造等,实施村庄清洁与示范创建工程、田园“洗面”工程、河道整治提升工程、村级工业园改造升级工程、景观绿化提升工程等五大“美丽行动”,积极打造农业公园、湿地公园,建设基本型乡村碧道,每个区打造1~2条“美丽廊道”示范带。

此次规划提出,到2022年年底,广州将建立完善成熟的老旧小区改造政策体系,全市省级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区、示范镇、示范村的存量农房率先基本完成微改造,基本完成乡村风貌提升工作;到2025年底,将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需改造的老旧小区改造任务,全市80%以上存量农房完成微改造,全市乡村风貌提升取得显著成效。

邻里街坊更有爱:广州将大力推广社区基金(会)

在社区慈善事业发展方面,此次规划指出,“十四五”期间,广州将搭建志愿服务供需对接平台,大力开展邻里互助服务和互动交流等志愿服务活动,力争至2025年底,注册志愿者占常住人口比例不低于20%,实现志愿服务站点在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中100%覆盖,每个镇(街)至少有1个枢纽型的社区社会组织。此外,广州还将力争在“十四五”期间,推动建立社区基金(会),城市社区基金(会)服务覆盖率达60%以上,农村社区基金(会)服务覆盖率达30%以上。在社会工作方面,广州将实现全市镇(街)社会工作服务站(点)100%覆盖、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社会工作服务100%覆盖。

在大力发展社区慈善事业的同时,广州各个社区也将在“十四五”期间,全面实施“四个一”工程,建设和完善一村(居)一法律顾问制度、一村(居)一心理咨询师制度,一村(居)一治理工作督导师制度、一村(居)一民政联络员制度 ,开展法律咨询、就业帮扶、社会心理咨询、社区治理咨询、民政帮扶等服务,到2025年,打造一支规范、专业的社区专业人才队伍,培养一批社区治理督导师,进一步抓实抓细最底线的民生保障、最基本的社会服务、最基础的社会治理。(中国日报社广东记者站)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