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白犀牛幼仔成功合群,融入中国最大白犀牛种群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2-07-08 17:36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2-07-08 17:3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近日,拥有国内最大白犀牛种群的广州长隆再次传来喜讯,出生于今年3月29日的白犀牛宝宝“西西”,在百天之际成功合群。刚出生就有64公斤重的“西西”,目前主要以母乳为主,并在其20多天左右的时候,增加碎草作为辅食,现在它的体重已经超过了200公斤。

白犀牛繁育添新丁,成功融入大家庭

据了解,“西西”的母亲是犀牛“维维”。“维维”是2016年7月从南非引进到广州,今年快9岁了,本次产仔是首次当妈,经过将近18个月的孕期,诞下犀牛宝宝。

在孕期“维维”也表现出了新手妈妈的紧张,临产的2个月情绪比较压抑,经常站着发呆,饲养员发现她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通过触摸来安抚她,让她情绪稳定,安心养胎。“维维”的生育过程非常顺利,大概用了1个小时左右。虽然“维维”是生第一胎,但表现出的母性较强,带仔情况良好。

7月8日,在广州长隆野生动物世界拍摄的白犀牛宝宝“西西”(右)。(中国日报记者 邱铨林 摄)

在“西西”1个月左右的时候,保育员考虑到未来的合群,选择先让白犀牛一家三口团聚。一开始,“维维”妈妈会担心幼仔被伤害,还会赶开它的父亲,看到父亲也喜欢“西西”,“维维”才放下警惕。一家三口的和睦相处,也是“西西”迈出了融入犀牛大家族的第一步,为后续合群做好了准备。

近日,观察到“西西”身体状态良好,与父母相处融洽,是时候构建更完整的社会关系了,因此在“西西”百天之际,将犀牛一家三口与其他犀牛合群放展。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西西”已经完全被大家族所接受,它活泼可爱,跟着家族成员一起滚泥浆、采食,与叔叔阿姨们玩得可开心了。

7月8日,在广州长隆野生动物世界拍摄的白犀牛宝宝“西西”(右)。(中国日报记者 邱铨林 摄)

现在游客来到长隆野生动物世界,就可以看到犀牛大家族的新老成员们生活在一起的和谐画面。此外,广州长隆野生动物世界在暑期启动“走近非洲”主题活动,届时不仅有可爱的非洲动物和趣味的科普活动,还有盛大的非洲主题表演和暑期特色内容等着大家到来,一起体验狂野之旅!

构建中国最大犀牛种群,为白犀牛保护贡献中国力量

目前世界范围内犀牛科下共有4属5种,其中三种都是IUCN红色名录里的极危物种。白犀牛是仅次于大象的第二大陆生动物,同时也是5种犀牛里面最重的,它的体重可达4吨,根据分布非洲南、北不同区域而分为北方白犀和南方白犀两个亚种。

多年以来,长隆持续专研犀牛保护和繁育的科研项目,从1997年开始就在攻关珍稀食草类野生动物保育繁育技术,并在长隆动植物研创院下设了长隆草食类研究中心,不断完善提升犀牛的人工饲养与繁育技术。近年来,长隆在引进部分犀牛种群的基础上,成功繁育了白犀牛8头、黑犀牛10头,保育了包括白犀牛、黑犀牛、独角犀在内的中国最大犀牛种群。在长隆野生动物世界的乘车游览区里,专门为白犀牛家族提供了占地广阔且内容丰富的生活空间,其中包括玩耍的泥池、树桩,多种环境和食物丰容等,总面积达2000平方米,既保证了它们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又丰富了日常生活。

此次犀牛“西西”的成功繁育、合群,是长隆多年成功繁育犀牛经验积累的成果。据长隆动物专家陈思明介绍,特殊身体结构及低生育率曾使白犀种群数量陷入困境,专家团队采取扩大犀牛活动范围、夜间放展、控制采食量等措施,降低雄性白犀牛体重,并对怀孕母犀单独照顾以提高繁育成活率。(中国日报社广东记者站)

【责任编辑:许聃】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