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揭牌

东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揭牌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2-05-21 10:54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5月20日,东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举行揭牌仪式,香港仁济医院王华湘中学作为分会场同步举行庆祝活动。

广东省委教育工委委员、教育厅一级巡视员、副厅长朱超华,广东省人民政府港澳事务办公室一级巡视员、副主任郑建民,香港中联办广东联络部一级巡视员梁雄,广东省委统战部二级巡视员朱江,暨南大学校长宋献中教授,澳门中联办广东联络部二级巡视员李国文,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驻粤经济贸易办事处副主任白梅霞,东莞市人民政府机关党组成员张志云,东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理事长、东莞伊顿教育集团董事长董旭原等出席并见证了本次活动。

董旭原在欢迎辞中说,东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是本集团与暨南大学、香港维港教育集团在深入总结广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成功运作经验的基础上,再次携手创办的全国第二家暨大港澳子弟学校。集团将会一如既往地支持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和教育事业,支持东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未来的发展,用实际行动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朱超华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明确指出,要在广东建设港澳子弟学校,或设立港澳合同班,并提供技术服务。广东省教育厅和香港教育局、澳门教育及青年发展局通力协作,支持符合条件的举办者设立港澳子弟学校,积极创设条件提供服务,探索粤港澳三地基础教育融合发展新的模式。去年,全国首家港澳子弟学校广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成立,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教育融合创新做出积极探索和良好示范。今年二月这所学校的建设作为全国十七个最佳实践案例之一,入选国务院服务贸易发展部部级联系会议办公室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第二批最佳实践案例,供全国各地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工作中参考借鉴。希望东莞市支持、指导学校发展,为定居粤港澳大湾区居民子女提供更多就读选择,学校进一步发挥体制机制上的优势,探索三地教育发展新模式,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符合大湾区发展需要的新生力量。

宋献中在致辞中表示,暨南大学现有8000多名港澳在校生,10万余名港澳校友,是坚定支持“一国两制”、促进祖国统一、推动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2021年,全国第一所港澳子弟学校——广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的创办开启了粤港澳基础教育全面发展和深度融合的先河,成为大湾区基础教育融合先行先试的优秀典范。希望东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借鉴成功经验,秉承暨南大学百年优良办学传统,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将学校打造成为粤港澳基础教育合作的标杆。

中国科学院院士、暨南大学基础教育专家顾问主席苏国辉院士表示,东莞港澳子弟学校充分整合运用粤港两地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了大湾区人心相向相通。学校以“仰望星空,俯瞰大地,万物同根”为办学理念,秉承全人教育理念,融合了“两岸三地”教育优势,在对学生的培养强调运动教育、科技教育、语言教育、艺术教育和体育教育,尤其强调对家国的责任和担当,引导孩子全方位的发展。

东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的前身是东莞伊仕顿国际学校,是一所提供涵盖学前、小学、初中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非盈利性质的国际学校。学校以“暨大本色、湾区底色、港澳特色”为发展定位,以香港课程为核心,以国民教育为基础,以 IB 课程理念为指导,以“IB+港澳融创课程+HKDSE或港澳台联考” 为学校课程体系,营造多元化校园氛围,为学生提供“内地+香港 +海外”多元升学通道。学校更以“培养自信且有能力的世界公民”为使命,致力将港澳台侨学生培养成自觉拥护祖国统一、拥护“一国两制”、为港澳长期繁荣稳定和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做贡献的坚定爱国者;将华人学生、外籍学生培养成了解和热爱中华文化、对我友好、主动担当中外交流的文化小使者。

总校长赖炳华与香港仁济医院王华湘中学校长邱少雄在香港分会场进行缔结姊妹学校的签约仪式。他们表示,作为姊妹学校,双方将在校风营造、课程设计、教师教研以及考试等多方面实现同步和资源共享,在教师培育、学生交流方面建立深度合作,共同致力于粤港基础教育交流、融合的进一步探索。

东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与此前在广州成立的内地首个港澳子弟学校广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同为姊妹学校,两校课程同步实施、教师共同教研、学生共同备考、学校共享资源,确保学校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全面成长。学校的开办传承了暨大百年优良爱国传统及教育理念,创新了课程设置,融合湾区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发展优势设计课程,致力于打造基础教育新典范,走中国特色的国际化办学道路。同时,也是东莞落实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发展战略,推动大湾区各政策要素衔接的重大教育民生项目,为东莞的港澳台籍以及外籍人员子女提供多元化的优质国际教育服务,吸引更多的港澳及海外高素质人才到东莞生活创业,将进一步促进粤港澳青少年全面交流,增强港澳学子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中国日报社广东记者站)

 

【责任编辑:徐锟】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