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大湾区核心引擎作用开创大湾区更美好明天

广州将积极推进与周边城市交通衔接通道规划。围绕广州如何强化核心引擎功能,市党代表、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覃剑表示,报告里提出了联通、共享、共建、引领四个方面的抓手。未来的关键在于广州如何通过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为周边地区服务,形成真正的协同发展、错位发展,共同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彰显大湾区核心引擎作用开创大湾区更美好明天

来源:广州日报 2021-12-30 09:59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扫码观看代表访谈

  广州将积极推进与周边城市交通衔接通道规划。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骆昌威 摄

“大湾区最快地铁”18号线首通段开通,未来向南延伸至中山、珠海,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西岸南北走向的一条“交通大动脉”,让轨道交通“双向奔赴”连成网,市民游客“交流交往心相通”。

从天河CBD到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越来越多的总部企业奔涌而来,印证广州“千年商都”释放的巨大引力,携手湾区兄弟,迈向全球要素资源配置的重要节点,让珠江两岸生机盎然,南海之滨万象一新。

面向未来,广州正以“敢饮头啖汤”的改革活力,聚焦中央要求、湾区所向、港澳所需、广州所能,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勇闯新路,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作用不断彰显,携手开创大湾区更加美好的未来。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申卉、徐雯雯、何瑞琪、杜娟、方晴、廖靖文

大机遇:

粤港澳大湾区

核心引擎作用

不断彰显

大湾区之“大”,在于经济体量大、综合实力强,是真正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广州推动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市党代表,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市大湾区办主任李海洲说。他介绍,在党代会报告中,对纵深推进“双区”建设、“双城”联动有着专门的部署,提出广州要着力强化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功能,服务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推动广深“双城联动、比翼双飞”,引领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发展,携手共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李海洲说,广州与港澳一衣带水,有着天然的互补性。广州将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纲,在对接港澳中加快发展步伐,在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中促进“双城联动”,持续增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功能。广州将围绕“六个突出”重点发力:突出体制机制改革,突出科技创新引领,突出市场一体化发展,突出改善民生,突出重大项目平台建设和突出区域协调发展,从而推动大湾区建设迈上新台阶。

围绕广州如何强化核心引擎功能,市党代表、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覃剑表示,报告里提出了联通、共享、共建、引领四个方面的抓手。

“具体来说,联通主要是联通软硬网络,软的方面是强调规则制度对接联通,硬的方面包括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以及产业、科技等方面互联互通。”他举例,共享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等高端要素资源就是非常重要的互联互通,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和国家级等重大战略平台。

“‘引领’主要指引领区域合作,广州要如何引领区域合作?”覃剑认为,广州引领区域合作主要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引领建设广州都市圈,二是引领珠江东岸西岸联动发展,三是引领粤东西北地区等非湾区的其他地区,融入到粤港澳大湾区当中。在下一步落实中,广州可以通过一个个实实在在的项目工程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覃剑举例,比如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接下来城区轨道的城际对接,可以按照“一小时交通圈”和“轨道上的大湾区”等规划,广州发挥出交通枢纽的作用,辐射带动整个湾区形成互联互通的格局。

现场

强支撑:不断强化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互联互通

广深港高铁全线开通运营,从香港西九龙站至广州南站最短运行时间为47分钟,标志着穗港“一小时”交通圈正式形成。

香港居民来广州可以用港版“支付宝”扫码乘公交,港澳版云闪付APP、微信(香港)、支付宝(香港)、澳门通及中银澳门等5个跨境钱包在大湾区跨境应用。

被称作“大湾区最快地铁”的高速地铁18号线首次实现了广州中心城区与南沙30分钟互通互达。未来,这条地铁线路将从南沙继续向南延伸,通往中山、珠海。这条粤港澳大湾区的轨道交通“黄金通道”,为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按下了“快捷键”。

近年来,广州在提升城市能级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未来广州将建设“全球重要综合交通枢纽”,高效连接全球,便捷直连湾区城市,支撑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市党代表、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吴扬表示,广州将积极推进与周边城市交通衔接通道规划,高水平做好规划资源保障,推动重大交通项目落地实施,牢牢把握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之“机”,积极推动“广深”双城建设,不断强化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互联互通、巩固提升广州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在规划引领和资源保障上实现更大作为。

一直以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开展与周边城市交通衔接规划深调研,多次前往深圳、佛山、东莞、中山等周边城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共商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如何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互联互通交通格局,谋划广州与周边城市交通衔接通道总体布局规划方案,初步提出至2035年广州与周边城市规划衔接通道。

他说,空间上,佛山方向打造广佛交通“一张网”,推动广佛全域同城化向纵深发展;深圳、东莞方向重点强化科技要素流动,打造广深30分钟交通圈,实现广深“双城”生活“说走就走”;中山、珠海方向实现与湾区西岸城市60分钟直达;清远、韶关、惠州方向促进各市中心间便捷联系,辐射带动北部生态区协同发展。功能上,兼顾区域、都市圈、边界区不同层次的发展诉求,规划区域骨架性通道,贯通大湾区及粤东西北;规划都市圈结构性通道,强化广州都市圈内城市中心间快速直连;规划边界区融合性通道,促进边界地区交通衔接“微循环”,强化两地生产生活交流。

“广州在制定新一轮地铁规划时,将把广州摆在大湾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的位置来谋划。”广州市党代表,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丁建隆说。过去,修地铁考虑的是解决客流问题,随着城市发展,城市地铁规划必须符合城市的总体规划。也就是说,地铁不仅可以解决人民群众的出行问题,还可以服务、带动、牵引城市的战略规划。丁建隆表示,作为大湾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广州在大湾区带动辐射作用越来越明显,“所以我们制定新一轮地铁规划时,一定会‘跳’出广州市来谋划,也就是把广州摆在整个大湾区的位置来谋划”。

丁建隆具体解释,最近上级部门已明确广州地铁将接管珠三角城际铁路,“我们现在已经在考虑城际铁路和城市地铁交通如何有效衔接的问题,让‘轨道上的大湾区’能有更好的便捷性和通达性。具体来说,我们在谋划广州城市轨道交通时,一定会和大湾区的城际铁路紧密结合起来。让各个城市通过城际轨道交通进入到广州后,能够非常便利地和广州地铁、公交接驳,真正实现‘一张网、一张票、一串城’。”

着力点:以规则衔接激发湾区活力

如何实现粤港澳制度规则相互衔接,将制度差异变成制度优势,一直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李海洲认为,制度机制“软联通”可谓是充分激发大湾区活力、撬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一把“金钥匙”,将把‘规则衔接’作为推进大湾区建设的一项关键性、牵引性任务统筹推进。

党代会报告专门提出,支持南沙率先建设内地与港澳规则衔接示范基地,打造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规则衔接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这个过程中,广州将通过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等平台的先行先试,以‘敢饮头啖汤’的勇气,用体制机制改革这把‘金钥匙’,打开携手共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之门。”李海洲说。

李海洲指出,南沙不仅仅要面向港澳,而且还要打造成为面向世界的开发开放与交流合作平台,一方面要在学习借鉴港澳有益的成熟的经贸规则基础上更进一步,另一方面要做好与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DEPA(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高标准经贸规则的衔接,加快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增强对全球资金、技术、人才、数据等要素资源的吸引力和向心力,为更好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发挥改革先锋作用,承担更多对外实施制度型开放、将中国规则推向世界的压力测试任务。

覃剑同样认为,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南沙是广州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和扩大开放的重要平台。“南沙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几何中心,广州的城市副中心,现在已经逐渐发展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中心,未来也是联动珠江东西岸的重要桥梁,将在体制机制衔接等方面发挥独特的优势。”

“我们要靠自己去争取改革突破和制度创新,强化先行先试和改革系统集成,形成更多可以复制可以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市党代表、南沙开发区(自贸区南沙片区)党工委副书记谢伟认为,在强化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功能上,南沙应发挥好国家级平台战略的牵动作用,特别是落实好报告提出的“率先建设内地与港澳规则衔接示范基地”。

具体而言,南沙将以经济运行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为重点,深入实施“湾区通”工程,在口岸通关、金融合作、科技创新、营商环境、服务贸易等领域实现更大突破,推动服务业职业资格、行业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与港澳规则对接,推动港澳人员跨境便捷流动,高标准建设港式社区,港人子弟学校。

谢伟表示,南沙要进一步深化自贸区改革创新,打造制度型开放试验区。“我们准备对标先进地区的开发经验,积极争取综合授权改革,把握好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战略机遇,推动更多扩大开放试点措施。例如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外资准入、自然人流动、知识产权保护竞争政策等方面,率先对标开展压力测试,为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先行示范。”

连线

暨南大学教授、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 胡刚

广州都市圈建设可借鉴 国家级都市圈发展经验

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当中,广州可适度借鉴长三角等区域发展经验。今年,上海规划“五个新城”建设,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也进一步降低了落户门槛,利于人口人才向中心城市集聚。广州也可以考虑调整城市空间格局,建设多个城市副中心,优化行政区划,形成多中心组团式空间结构。《广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中也提出鼓励中心城区与郊区新区采取差别化落户政策,广州可以前行探索。

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广州要如何携手共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事实上,都市圈发展是未来城市化发展大趋势。今年,国家发改委已批复了南京都市圈、福州都市圈和成都都市圈三个都市圈规划,都在不同程度上优化完善了发展水平,对于广州打造全球有影响力都市圈很有借鉴意义。

其中,一个重要突破是圈内城市可以重叠,比如合肥都市圈和南京都市圈,都把芜湖、马鞍山、滁州“圈”了进来,打破了行政壁垒,让城市圈内城市的各类要素自由流动。广州都市圈完全可以借鉴参考,比如东莞、中山、惠州等相邻城市,既可以和广州联动发展,也不妨碍他们是其他都市圈的组团成员,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南京都市圈值得借鉴的地方,是以县(区、市)为基本单位,打破地级市为基本单元限制,因地制宜强化地域资源的整合利用,如清远整个市域不一定列入粤港澳大湾区内,但清远的清城区、清新区、佛冈县和英德市可以划入到大湾区内。在近日印发的《规划》中,也有所提及。

广州都市圈的核心成员无疑是佛山。广佛同城12年,如今已提升到全域同城化发展的高度,下一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民生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共同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等方面都是发力重点,还应该从广佛同城向广佛莞同城化拓展。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学教授 丁力

把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 广州要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要携手共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广州首先需要有长足的发展后劲,能辐射带动更多地区共同发展。

当前,广州加大对制造业支持,把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这个方向很重要。过去业内流行谈“退二进三”,我认为应该是“优二进三”。第二产业是这座城市的经济命脉,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转型升级,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第三产业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第二产业服务。现在广州非常明确,坚持筑牢实体经济根基,更要始终坚持创新第一动力,通过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在粤港澳大湾区打造科技创新高地。这是广州不断发展的动力来源。

其次,广州要在“枢纽之城”下功夫,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当中,保持足够的吸引力。现在社会已经从工业化时代的存量经济向信息化时代的流量经济转变,强调的是门户、平台、吸引力。这一点杭州做得很好,它在互联网时代利用电商等平台,快速集聚人气与流量。广州作为千年商都,要在全球化视野下成为流量“入口”,那么必须打造国际化的枢纽门户城市,让投资者优先考虑到广州来,让各种发展要素都集聚到这座城市去。

进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时间”,广州都市圈的打造得天时地利人和之便,特别是广佛同城化历时已久,在互联互通等方面有了很多探索,对广州都市圈的内部循环影响深远。未来的关键在于广州如何通过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为周边地区服务,形成真正的协同发展、错位发展,共同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申卉、徐雯雯、何瑞琪、杜娟、方晴、廖靖文)

【责任编辑:黄河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