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白云国际机场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李波摄
扫码观看代表访谈
历史巨轮滚滚向前,广州开放的大门从未关闭。“国际化”,作为广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的热议词之一,讲述着广州的过去,更昭示了广州的未来。
如何巩固提升广州国际航运、国际航空、世界级铁路枢纽地位?如何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建国家级国际传播创新基地?如何广聚全球英才,建设好国际化人才特区?参加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的多名市党代表以及场外专家们畅谈了他们的想法。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方晴、徐雯雯、杜娟、申卉、贾政
现场
枢纽连全球 港口“量变”到“质变”
党代表,市港务局党组书记、局长 孙秀清
千年大计,交通先行。未来广州将建设“全球重要综合交通枢纽”,高效连接全球,支撑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
广州港是国家综合运输体系重要枢纽,市党代表,市港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孙秀清介绍,2020年广州港完成货物吞吐量6.36亿吨,位居世界第四;集装箱吞吐量2351万标箱,位居世界第五;内贸集装箱1445万标箱、商品汽车运输150万辆、粮食运输3455万吨,均位居全国第一。
建设世界一流港口,就要将港航业的发展从“量变”转为“质变”,在做大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强。在孙秀清看来,“强”表现在安全便捷、智慧绿色、经济高效、支撑有力、世界先进5个方面。
他表示,广州港将着力提升港口综合服务能力,以南沙港区为国际航运核心功能区,以多式联运为重点,推进解决铁路进港“最后一公里”问题。同时,建设深水码头泊位和疏港铁路站场,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南沙港铁路主体工程预计2022年正式投产运营,南沙港区将迎来专用的疏港铁路通道。”他透露,未来泛珠三角地区的出口物资可以更为经济、更为绿色低碳的铁路方式运到南沙港区,再海运至全球其他港口,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同时,国际进口商品可以依托南沙深水港和南沙自贸试验区进入广州,再通过南沙港铁路转运至我国内陆,有效降低进口商品物流成本,推动进出口贸易平衡。
打好“侨”字牌 建设新时代枢纽型侨都
党代表、市委统战部副部长 冯广俊
广州毗邻港澳、华侨众多,是全国最大的侨乡都市,现有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和归侨、侨港澳眷属400多万人,分布在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如何充分发挥广府华侨华人联系广泛、融通中外的优势作用,吸引更多华侨华人回到广州来投资?
市党代表、十一届市委委员,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兼市政府侨办主任冯广俊表示,报告提出,建设新时代枢纽型侨都,为广州市下一步的侨务工作指明了方向。
“今年7月,广州华侨博物馆试运行,这是全国首家利用百年老建筑建设的华侨博物馆,全方位展示广府华侨华人的突出贡献,成为了广州弘扬华侨华人文化、传承华侨华人精神、生动讲述好中国故事广州故事的一张国际交流新名片。”冯广俊介绍道,“下一步,我们还将树立广府文化活动侨字品牌,拓展招才引智系列活动品牌,强化海外联谊交流活动品牌,擦亮授予广州市荣誉市民称号活动品牌,开拓海外青年侨领涵养活动品牌。”
以拓展招才引智系列活动品牌为例,“我们将抓住南沙打造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等重大机遇,依托增城侨梦苑、黄埔海归小镇等平台载体,加大引智引才引资力度,加强海外联谊交流和宣传推介,助力广州高质量发展。”冯广俊说。
目光聚广州 国际传播能力不断增强
党代表、南沙开发区(自贸区南沙片区)党工委副书记 谢伟
12月2日,2021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12月5日,“2021从都国际论坛”;12月11日,2021年大湾区科学论坛……不到半个月时间,国家主席习近平对在广州举行的三场国际论坛(会议)发表视频致辞或致贺信。
当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心,世界也更多地把目光聚焦广州这扇“窗口”,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共产党。报告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建国家级国际传播创新基地”这一部署引起了市党代表们的热烈反响。
“大湾区科学论坛永久会址落户南沙,我们正在谋划建设会议中心。”市党代表、南沙开发区(自贸区南沙片区)党工委副书记谢伟透露。
大湾区科学论坛、国际金融论坛(IFF)第18届全球年会、2021亚洲青年领袖论坛……南沙将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战略融入广州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程,讲好“科学探索”“经济形势”“青年愿景”等“世界语言”。“我们以更好的场馆建设,更大的空间,更好的平台,更开放的心态,欢迎国内外朋友来到南沙。”
也有党代表认为,粤港澳大湾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广州是大湾区文化中心之一。语言相通、文化相近,让广州拥有难以比拟的传播优势。明年将迎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三周年和香港回归25周年,广州提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建国家级国际传播创新基地,非常契合中央要求,也充分体现了城市担当。
体育艺术共情 用国际语言讲广州故事
党代表、荔湾区博物馆负责人 马楠
还有不到40天,北京冬季奥运会即将开幕,冰雪运动呈现出高昂的发展活力。广州正在策划首届湾区冰雪节活动,有一些学校组建了冰雪队伍,有党代表建议,要用好体育这一国际语言,讲好广州故事,传播广州声音。
艺术也是一种国际语言。在这个领域中,“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粤剧就是广州带给世界最好的文化艺术故事之一。“之前更多是通过舞台艺术交流,如今有了粤剧艺术博物馆这个实体文化阵地,从台上到台下,广州与世界粤剧爱好者的交流更广更深。”市党代表,荔湾区博物馆负责人、党支部书记马楠说。
“这几年我们接待了非常多海外粤剧发烧友,他们回到广州都要来博物馆看看聚聚。”让马楠感动的是,一位旧金山的粤剧爱好者源源不断寄来粤剧海外演出文史资料,免费捐赠给博物馆。
“有人问过,粤剧有博物馆,是不是说明它正在式微。其实通过博物馆这几年的发展,我们看到了粤剧传承弘扬更好更广阔的舞台。除了台上演出,台下的剧本、行头、道具都能让观众更好地理解粤剧的艺术特色和艺术价值。” 马楠感叹,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粤剧。在广州讲述的国际故事中,离不开粤剧这一海内外华人的乡音乡愁。
珠江为载体 打造国际空间艺术节
党代表、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策划所所长 陈志敏
在市党代表、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策划所所长陈志敏看来,广州建设国际大都市,珠江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和抓手。党代会报告提出,要推进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事实上,长期以来,广州都在推动这项工作,比如打造珠江黄金岸线、精品珠江“三个十公里”。
他认为,要打造世界一流的滨水活力区,广州可以以珠江为载体,举办更多的城市空间艺术节、双年展、艺术展等,吸引国际策展人、国内外顶尖的艺术家和设计师等,让全球艺术家在这里创作交流。“上海黄浦江畔的民生码头‘八万筒仓’就变身成为了时尚的艺术秀场,利用黄浦江的空间载体举办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通过艺术家的创作交流,可以带动整座城市的艺术氛围和城市品质。
在这个过程中,他认为首先应该从珠江的贯通做起,尤其是在西航道、后航道打通断点,进行堤岸和码头改造,让市民能够更加亲近珠江。此外,在西航道和后航道还有很多历史文化建筑,这些都是广州向世界展示自己的空间,可以邀请更多的国际设计师参与到每一栋建筑、每一个公共空间的设计中,汇聚全球的智慧来,打造世界级珠江。
筑“营智”环境 建设国际化人才特区
党代表、南沙区委组织部部长 张家炳
国际化城市转型离不开国际化人才支撑。在第九代表团分组讨论中,市党代表、南沙区组织部部长张家炳提到,“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中,报告提出要建设南沙国际化人才特区、中新广州知识城国际人才自由港、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
如何建设国际化人才特区?张家炳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落实措施。一是加强与国家和省的对接,争取一批清单式的国家支持,在人才管理改革、人才要素流动、人才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进行改革。
二是出台更加精准、有效,更具竞争力的人才政策。三是加快建设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这对于南沙探索柔性引进海外人才,开展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工作,是一个很好的基础。”张家炳表示,将结合此前的大湾区国际人才驿站、广州南沙粤港合作咨询委员会等平台,综合发挥吸引更多优秀海外人才的作用。
“南沙首提‘营智’环境,将其作为评价区域发展的重要指标。”张家炳表示,南沙将加快推进国际一流的“营智”环境试点工作,探索为人才提供更加高效、便捷、满意的公共服务和生活保障。
连线
广东省交通运输规划研究中心教授级高工金双泉:
重新定义交通大格局
广州正当时
提升广州国际综合交通枢纽能级,与广州在国家新战略格局中的定位密切相关,更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选择。
广州在打造国际交通综合枢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白云机场枢纽功能不断提升,2020年旅客量登顶全球第一;广州港2020年货物吞吐量位列全球第四;广州铁路枢纽、公路集疏运网络等现代综合交通枢纽格局基本形成,这都是广州打造高水平国际交通综合枢纽的基本底气与实力。
提升国际综合交通枢纽能级,不仅仅在推动交通便利程度,更在于促进城市经济的升级换代,激发城市潜在的经济活力。国际航运、航空枢纽是打造开放型经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战略通道,是广州嵌入全球创新链条、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在更高层次和更宽领域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的重要基础。依托交通枢纽发展枢纽经济,带动上下游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协同发展,同样可以有效提升广州作为交通枢纽型城市的活力和引力。
所以说,广州不断提升全球竞争力和营商环境的动力,是打造国际交通综合枢纽最大的优势,这两者的辩证关系是任何显性优势难以比拟的。
广州市交通运输研究院有限公司信息模型所所长苏跃江:
巩固外联通
优化内畅通
广州肩负着建设国际铁路枢纽场站、国际枢纽海港、国际航空枢纽三大任务。
我认为,广州要坚持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作为立市之本、强市之基,全面推进交通强市建设。在巩固提升联通世界、通达全球的国际综合交通枢纽优势同时,加快引领大湾区城市交通互联互通,拓展与周边省份的重要交通战略通道,巩固提升在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中的枢纽地位。
具体来说,首先,广州要进一步提升国际综合交通枢纽的辐射能力、服务能力和集疏运效率,保持世界级水准;其次,完善路网结构,加强枢纽衔接,减少交通拥堵,提升路网运行效率;第三,加快轨道交通网络布局,加强主城区至副中心和外围城区之间的快速联系,加密内部覆盖,打造“轨道上的广州都市圈”;第四,就是要持续优化公交线网,加强最后一公里衔接,促进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提升公共交通服务品质和出行体验;在数字技术不断完善的今天,广州还需要加快新基建与交通数字化转型,推动车路协同的示范推广,积极探索出行即服务出行体系。
(方晴、徐雯雯、杜娟、申卉、贾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