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党史学习教育进校园!湛江城乡学子同上一堂党史教育课

9月1日,由湛江市委宣传部、市委教育工委、市委党史研究室联合主办,遂溪县教育局、遂溪县乐民镇学增纪念小学承办的湛江市开学思政第一课在黄学增烈士纪念馆举行。在学科融合、师生互动方面,湛江积极推动党史融入思政课,把党史教育列为学校“思政第一课”教学主题,各地各校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科融合、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等方式让党史学习教育在中小学落地见效。

互联网+党史学习教育进校园!湛江城乡学子同上一堂党史教育课

来源: 南方plus
2021-09-01 15:0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9月1日,由湛江市委宣传部、市委教育工委、市委党史研究室联合主办,遂溪县教育局、遂溪县乐民镇学增纪念小学承办的湛江市开学思政第一课在黄学增烈士纪念馆举行。

城乡学子同上一堂党史教育课

互联网环境下城乡一体化课堂是本次活动一大亮点。据介绍,活动主讲端设在遂溪县黄学增烈士纪念馆,听讲端设在各县(市、区)中小学,邀请湛江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振龙作为主讲嘉宾,为广大学子讲述红色革命故事,教育引导全市青少年学生争当时代新人,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将自己的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紧密联系起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怀。

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应用为抓手,在红色革命底蕴深厚的黄学增烈士纪念馆开课,将现场教学和传统教学有机融合,拉进了城乡学生之间的距离,用鲜活的红色资源,为全市中小学生带来一堂生动的党史教育课,让革命精神深入课堂,走进师生心里。

  “四史”学习教育“活”起来

今年以来,湛江市积极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和“四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程、嵌入校园文化、汇入社会实践、走入组织生活,各地各学校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系列活动4263场次,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其中,以演讲比赛、歌咏比赛等师生喜闻乐见的庆祝活动,潜移默化地抓好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

为挖掘学校红色文化资源,让红色党史“亮”起来,湛江市教育部门深入挖掘学校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特别挖掘、整理、研究学校办学历史中承载的红色文化、红色精神和红色符号,并积极展示、宣传和实践,创造性地转化为立德树人的教育资源,使之成为学校深入学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高擎“红色精神”的火炬。

各级各类学校加大力气开展红色文化资源科学梳理,市教育局充分利用现有的学校历史资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学生日常学习的学校变成了一个个微型“党史馆”,在潜移默化中引领学生们学习百年党史,引导他们明理、增信、崇德、力行,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国情怀。

与此同时,湛江发挥课堂主阵地功能,让红色党史“润”起来。学校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有计划地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贯穿和渗透红色历史教育,通过每周国旗下演讲,红领巾广播站学唱经典诵读、主题班会、校园情景剧及宣传栏墙报等媒介,针对学生的特点设计教育内容,由浅入深、循循善诱,让青少年在寓教于乐中,受到党史学习教育浸润,使红色历史内化成学生的自觉行动和基本的道德情感。

在今年的党史学习教育中,湛江紧扣青少年“拔节孕穗期”特点,将学习教育融入中小学校园文化、学习生活、实践活动各个环节,注重“结合当下讲当时”,采用穿越时空方式,从伟大的时刻、英雄的故事、奋进的歌声入手,在学生中广泛深入开展“童心向党”系列活动,引领全市青少年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

在学科融合、师生互动方面,湛江积极推动党史融入思政课,把党史教育列为学校“思政第一课”教学主题,各地各校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科融合、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等方式让党史学习教育在中小学落地见效。

今年春季,全市1290所学校党组织书记、校长围绕“四史”主题为122万名学生上开学第一堂思政课。在中小学的课堂中,学校以课题研究的形式,汇集了各个学科的骨干教师,有效整合不同教材中的党史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渲染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崇尚对党忠诚的大德。此外,教师们还开发出了长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航天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近10门课程,将陆续落实到学生课堂中。

此外,湛江成立学生宣讲员,让红色党史“活”起来。全市培养选拔一批优秀学生成为党史宣讲员,组织他们进入辖区学校进行宣讲,进一步让红色基因流入青少年的心田。湛江市委教育工委联合广东海洋大学开展“讲好南路革命故事”活动,编写《讲好南路革命故事读本》,还通过学生宣讲员的生动宣讲,让广大学生从本地革命故事和革命人物中受到教育,有效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赓续革命薪火,推动形成从中小学到大学全学段覆盖的地方党史和革命传统学习教育品牌。

【记者】陈思亮

【通讯员】黄良业 傅小明

(陈思亮)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