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红色史迹故事图片展在广图开幕

广州红色史迹故事图片展在广图开幕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1-06-18 09:3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20世纪20年代的广州,珠江上百舸争流,南北两岸尚无路桥相连,发展差距巨大。如今的广州,路网密布,一座座大桥如飞虹横跨珠江两岸,两岸高楼林立,江滨绿树成荫,尽显国际大都市的非凡风采。珠水东流,俯瞰广州一河两岸。两张珠江全景图,跨越一个世纪,展现了百年间广州城市发展的变迁,也见证了广州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

跨越一个世纪的两幅珠江全景

(文仕文化博物档案馆 藏)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展现广州深厚的红色文化,作为广州图书馆“七个100”系列活动之一,由广州图书馆和文仕文化博物档案馆主办的“岁月留痕-广州红色史迹故事图片展”于6月18日在广州图书馆正式展出,并将一直持续到7月11日。

本展览以广州红色史迹发生的时间为脉络,从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公布的“家门口的红色学堂”名录中,整理出13组广州红色史迹的前世今生故事,涵盖了党史上在广州发生的若干重大事件,包括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顺利召开、黄埔军校的成立、省港大罢工的爆发、农民运动讲习所在广州的六次举办以及广州起义等。展览共分七个章节,分别是:马列主义广州传、团结力量起风云、大革命里觅方向、志士血染烽烟起、五星红旗迎解放、全面建设现先声。通过以小见大的表达方式,体现出广州城、广州人为中国革命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以及广州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呈现的发展特色和卓越成就。

一块老站牌隐藏的红色史迹线路

展览从一个满载广州红色史迹站点的老车站牌说起,通过重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广州的一条公交线路,带领读者随这条公交线路重走一遍分布在寻常巷陌间的广州红色史迹,以另一个角度去追寻中国共产党在广州的红色足迹和故事。

20世纪三十年代“广州市公共汽车路线表”铁质牌匾

(文仕文化博物档案馆藏)

衡量一个城市的现代化程度,公共交通是很重要的指标之一;探寻一个城市的故事,路名的变更亦蕴含不少历史掌故。这块20世纪三十年代“广州市公共汽车路线表”铁质牌匾中明确标注出“一路”至“十五路”车途径的每个站点,覆盖广州大部分主要干道。

随着城市路网的完善,广州公共交通在20世纪中期迅速起步,方便市民出行。1920至1922年,广州开始有公交车事业;直到1925至1928年间,广州公共汽车总数由10-15辆发展到30辆。为了方便市民记忆,1928年,汽车线路分为“红、黄、绿”三色和一条“新线路”。1933年,海珠桥通车后,公共汽车的线路延伸到了河南(今海珠区)。铁牌中标注的“一路”公交线路便是从黄沙至东山公园的一条线路。本次展览所涉及的多处重要红色史迹就在这条线路之上,如:惠爱路(今中山四路至中山六路)一带上有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旧址,维新路(今起义路)上有广东省立宣讲员养成所遗址、广州公社旧址,六二三路上有沙基惨案“毋忘此日”纪念碑等。

铁牌中标注的“维新路”,便是今天的起义路。1919年辟建取名维新路,寓推翻清朝,推行维新变革之意。1948年改称中正路,1950年复名维新路。1927年,广州起义打响,在这条路上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城市苏维埃政权——广州苏维埃政府,三天三夜的浴血奋战震惊中外。1966年后,为纪念此次意义深重的广州起义,维新路改名为起义路。

新旧照片和历史物件各100件/套,颇有看点

展览将展出一百张反映广州红色史迹前世今生故事的新旧照片,以及近百件(套)文仕文化博物档案馆珍藏的历史物件,其中包括“团一大”举办地东园门楼的原貌照片、《新青年》杂志、《每周评论》第15-16期、报道陈独秀第三次来广州的《广州共和报》及寓居点“广泰来栈”照片、《向导》周报及《前锋》杂志创刊号等,不少为首次公开展出。

《20世纪中国广州老照片》东园门楼

(文仕文化博物档案馆馆藏)

原东园占地面积达2.4万多平方米,东园门楼由红砖砌筑,是中西合璧风格,为清末广东水师提督李准的花园别墅,著名园林建筑之一。1926年11月6日,门楼遭帝国主义收买的反动分子随东园一同被纵火焚毁,一夜之间变为废墟,现存的门楼亦未完整。

《新青年》杂志:第三卷第二号、文章《体育之研究》、第四卷第六号、第六卷第六号、第七卷第五号、第九卷第二号

(文仕文化博物档案馆馆藏)

《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1915年由陈独秀在上海创刊,宣传民主和科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1917年4月,毛泽东同志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在《新青年》第3卷第2号发表了名为《体育之研究》的文章。文章指出中国国民体质积弱的现象,提出了体育运动的重要性。

《新青年》后来成为中共中央的理论性机关刊物。1921年4月1日,《新青年》社正式南迁广州,《新青年》社南迁广州旧址位于今中山五路昌兴街26、28号。《新青年》社迁至广州的当天,《新青年》第八卷第六期出版,继续宣传革命理论。1923年6月,《新青年》改组成季刊,由瞿秋白主编,仍在广州出版,并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央的理论性机关刊物,直到1926年最后停刊。

《每周评论》第15期《近代社会主义与乌托邦社会主义的区别》摘译(文仕文化博物档案馆藏)

《每周评论》第16期《共产党宣言》摘译

(文仕文化博物档案馆藏)

1918年12月22日,陈独秀和李大钊在北京创办《每周评论》,与《新青年》互为补充,成为了五四运动时期最重要的报刊之一。第15期刊登的《近代社会主义与乌托邦社会主义的区别》和第16期刊登的《共产党宣言》摘译均为中国近代著名报人成舍我(1898—1991)早期传播马列主义的著名文章。这是马克思主义思潮在中国传播的有力证明。

上图为:《广州共和报》1923年《陈独秀抵粤》报道、《陈独秀来粤续闻》报道、以及报道中提到的陈独秀在广州寓居点“广泰来栈”老照片和《泰来客栈总结册呈》(文仕文化博物档案馆馆藏)

1923年3月到8月,陈独秀第三次来到广州,在广州组织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923年3月28日至29日,《广州共和报》先后刊登了《陈独秀抵粤》报道和《陈独秀来粤续闻》报道。这两篇报道介绍了陈独秀在1923年3月26日抵达广州,其中写道“现寓长堤广泰来栈”。

1923年6月20日《向导》周报第三十期,刊登有《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文仕文化博物档案馆藏)

《向导》周报是中共中央第一份公开的政治机关刊物,1922年9月13日在上海创刊。陈独秀领导刊物出版,蔡和森主编。该报以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指导群众斗争为主要任务。1923年6月20日《向导》周报第三十期刊登了《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前锋》杂志创刊号(文仕文化博物档案馆藏)

中共“三大”闭幕后,1923年7月1日,由瞿秋白主编的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前锋》杂志于上海创刊。为转移敌人注意,假托广州平民书社编辑发行。此刊以党的统一战线方针为指导,宣传国民运动。与《新青年》一起成为党的重要宣传阵地。

线上线下、市馆和区(分)馆联动举办

本展览还将启动线上“广州红色史迹故事VR朗读者”征集活动,邀请读者朗读甄选的红色史迹故事和关于该史迹的美文。优秀的朗读声将与史迹VR结合,生成一个个专属的“广州红色史迹故事带声VR”,可以通过在线方式进行广泛传播,优秀作品将在展览现场中呈现,共同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本次展览还将在海珠区图书馆和广州图书馆的直属分馆进行巡展。(中国日报社广东记者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