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洲河是深圳第一大河,深圳、东莞两市的跨界河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茅洲河流域工业化、城镇化高速发展,经济、人口呈爆发式增长,但因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滞后、环境管理相对薄弱,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致使茅洲河一度被称为“墨水河”和“下水道”。记者近日了解到,在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的强力推动下,广东省高度重视茅洲河污染治理,高位推动、整体谋划、系统治理,深莞两市连续5年高强度大投入,相互协作,强力推进茅洲河流域综合治理。
经过近5年的全方位综合整治,茅洲河全流域水环境质量稳步提升,流域内44条黑臭水体、304个小微黑臭水体已于2019年全面消除黑臭。与2015年相比,2019年茅洲河干流综合污染指数下降78.5%,主要污染指标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浓度分别下降54.0%、84.9%和86.2%。2020年1-10月,茅洲河共和村国考断面水质达Ⅳ类,阶段性消除了劣Ⅴ类,达到国家考核目标,水质状况总体明显好转,初步实现了水清、岸绿、景美,探索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水处副处长伦锡藩向媒体介绍,茅洲河流域综合治理中的主要做法包括:
一是“正本清源”,从源头上将雨水、污水彻底分流。深圳市累计完成2482个小区、城中村雨污分流改造,基本实现家家户户全覆盖;东莞市累计完成11816栋建筑物的排水改造。
二是以雨污分流为目标,全面推进污水干支管、毛细管建设,构建系统、完整、独立的污水收集管网体系。深圳市在茅洲河流域新建2053公里污水管网,提前2年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污水收集系统全部建成。
三是创新多项处置技术,加大投入,大幅提升污泥深度脱水处理和污水处理能力。两市完成深圳沙井、松岗、光明水质净化厂和东莞长安新区污水处理厂新建、扩建工程,新增污水处理能力85万吨/日。
四是以茅洲河治理为契机,“水、产、城”一体联动,将茅洲河治水和产业治理、城市升级融合在一起。淘汰重污染企业,大力整治“散乱污”,严格限制企业排污,倒逼企业技术升级、提标改造。
五是强化山水林田湖草各生态要素协同治理,对茅洲河实施全面清淤、系统修复,尽可能采用生态护岸、柔性生态护底、敞口明渠等方式,广泛采用底泥原位修复、曝气充氧、人工湿地修复、水生植物修复等措施,重构河流生态系统。
六是系统修建污水处理厂补水管网,充分利用污水处理设施的尾水资源,确保主要河道活水长流。专门修订地方物业管理条例和排水条例,推行“专业排水进小区”“物业管理进河道”,开展日常专业化巡查维护,确保茅洲河“长治久清”和河流生态功能长效发挥。 (中国日报社广东记者站 摄影郑尔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