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黄埔综合保税区正式通过联合验收

广州黄埔综合保税区正式通过联合验收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1-02-01 17:1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2月1日,广州黄埔综合保税区正式通过黄埔海关、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广东省财政厅、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广东省商务厅、国家税务总局广东省税务局、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广东省分局等8个部门组成的联合验收组验收,验收面积0.49平方公里,全封闭围网3335.5米。

至此,黄埔区、广州开发区首个获国务院批复的综合保税区正式成立,为广州市乃至广东省实现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再添新平台,将充分发挥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基础性平台作用。

摄影:李剑锋

黄埔综保区的前身是广州保税物流园区。200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批准广州保税物流园区设立,2008年9月,广州保税物流园区通过验收。广州保税物流园区自封关运作以来,业务辐射全国10多个省市,服务企业近2000家,为企业降低物流成本约50%。2020年5月17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广州保税物流园区整合优化为广州黄埔综合保税区。

整合优化后的黄埔综保区有了质的提升。广州保税物流园区的功能设定以国际物流分拨为主,业态范围较窄,升级为黄埔综保区后,大大拓展了该区域的业态范围,提升了区域层级。

黄埔综保区将从较单一的保税物流扩大到物流、加工、贸易、研发、检测维修、展览展示、销售、服务等,“保税+”产业形态更多元,在联动区域资源、推进主体功能培育、促进业态创新、提升辐射服务水平、融入区域发展战略方面起到重要促进作用。未来还将打造广州黄埔全球中心仓、保税全球维修中心、保税研发中心、文化艺术品保税展示交易中心。

此外,黄埔综保区优越的地理位置也带来许多便利。该区域位于珠江、东江交汇的三角地带,紧临黄埔新港、新沙港和穗港智造特别合作区,10分钟可达黄埔东路、广深沿江高速等交通要道,“1小时经济圈”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主要城市。

黄埔综保区封关运作以后,企业可申请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纳入国内税收抵扣环节,解决区内企业国内增值税不能抵扣问题,降低企业成本,有效解决当前区内企业对接国内市场不便利的问题,拓展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培育和提升国际竞争新优势。

此外,黄埔海关和开发区管委会大力支持黄埔综保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研发设计中心,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与产业创新。综保区内允许文物及文化艺术品在进境入区时实施简化管理,无需办理征税手续,即可在综合保税区内存储,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国内文化市场大繁荣、大发展。黄埔综保区获批后引进的项目——新加坡金砖科技集团投资的“大湾区全球艺术品交易中心”,便是看中了这一政策。该企业拟运用综保区艺术品保税展示相关政策,主营全球艺术品资产管理业务,以艺术品仓储保管为核心,建设艺术品仓储、丝路文化展馆、中港韩青年创业基地等,全产业链建成后相关项目营收将突破100亿元。

据悉,黄埔综保区获批后,该区域新注册企业数量猛增,主要涉及检测、贸易、物流、电商等业态。去年以来,黄埔综保区积极克服新冠疫情影响,实现逆势增长,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进出口额107.96亿元,同比增长26.5%。在2019年海关总署对全国127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发展绩效评估中,广州黄埔综保区排名第37位,综合发展水平位居前列。

黄埔综保区所在的西区产业园是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制造业聚集区和对外贸易的重要窗口,是开发区经济发展的主引擎,经过多年的发展,打下了雄厚的产业基础,现有企业总数3500多家,累计注册世界500强投资企业77家,聚集了以宝洁、安利、益海粮油、京信通信、三菱商事等为代表的重点企业。

同时,黄埔综合保税区位于穗港智造合作区范围内,将充分叠加经开区、穗港智能制造合作园区、综合保税区的政策效应,承载国内自贸试验区创新成果。依托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黄埔综保区可辐射带动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电子、汽车、化工三大千亿产业集群和新材料、食品饮料、金属制造、生物健康四大五百亿级产业集群发展,并与穗港智造合作区密切对接,推动制造业加速转型升级,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特别是在跨境电商、物流分拨等方面,黄埔综保区具备先发优势,区内京东、苏宁等龙头企业聚集,产业配套齐全。在现有优势的基础上,黄埔综保区将积极发展壮大国际跨境电商中心和保税物流分拨中心,培育发展国际文化艺术品保税展示交易中心和粤港澳大湾区研发设计中心。

目前,大湾区全球艺术品交易中心已正式竣工,为全球收藏家提供专业的艺术品仓储保管及第三方服务。液晶显示屏维修项目已入区,无人机维修等高技术、高附加值、符合环保要求的保税维修项目也将陆续入区,与新沙整车进口口岸对接的汽车保税仓储与展示项目落地稳步推进,产业布局正在加速完善。(中国日报社广东记者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