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接力先锋队”走进中山大学新华学院

“生命接力先锋队”走进中山大学新华学院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0-10-12 14:08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10月11日,由中共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和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联合支部、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主办,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中共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委员会承办的“生命接力先锋队”走进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主题党日活动暨“施予受”平台对接仪式在该校东莞校区体育馆举行。

出席活动的有原卫生部副部长、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黄洁夫,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校长王庭槐、党委书记周云等学校党政班子成员,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和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联合党支部书记、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赵洪涛,以及联合党支部党员代表,中大新华师生、党员代表、入党积极分子共计3000余人。中大新华广州校区师生同步在线观看活动直播。活动由王庭槐校长主持。

黄洁夫理事长为中大新华师生讲授《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器官移植事业》主题讲座并一一回答了学生代表提出的问题。他表示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器官捐献与移植工作。在国家卫健委指导下,中国器官捐献与移植事业锐意进取,我国目前已成为世界器官移植第二大国,相信三年后,中国将成为世界器官移植第一大国。自2015年1月1日起,公民志愿捐献成为我国器官移植唯一合法来源。该规定实施的第一年,我国就实现了2775例公民身后器官捐献,此后每年平均增长20%左右,到2018年达6302例。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的《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意见》中提出,鼓励党员、干部去世后捐献器官或遗体。截至目前,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 “施予受”器官捐献志愿者登记网志愿登记已达145万人次。相比我国14亿人口,超9000万党员,器官捐献的理念宣传与教育还远远不够。为此,黄洁夫呼吁,希望广大党员干部、青年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传承弘扬大爱精神,带头参与器官捐献工作,推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器官捐献与移植事业中发扬光大。

周云书记代表中大新华师生向“生命接力先锋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中大新华始终秉承孙中山先生“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之校训,坚持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第一”的宗旨,培养具有优秀思想品格、良好人文修养、自主创新意识、扎实理论基础和较强操作能力的“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希望每位中大新华人都要时刻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勇于担当作为,走在前、作表率,志愿成为“生命接力先锋队”中的一份子,把这一充满爱心的实践活动组织好、实施好,让中大新华的新时代青年都能成为既有远大志向又兼具爱国为民崇高精神的合格人才。

在活动中,由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主办的施予受器官捐献志愿者登记网与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完成了“施予受”平台对接,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黄洁夫教授为中大新华颁发“施予受”宣传基地单位牌匾。

活动现场举行了“生命接力先锋队”授旗仪式。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和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联合党支部书记、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赵洪涛将“生命接力先锋队”队旗交到中大新华蓝永金副书记手中。随后,学生代表孙大荣同学向与会的全体人员发出了倡议,号召大家倡导文明新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大爱奉献精神,普及推广器官捐献的理念和知识,做好人文关怀服务,共同推动器官捐献与移植事业稳步健康发展。

活动最后,与会党员代表纷纷拿出手机,通过“施予受”器官捐献志愿者登记平台加入捐献志愿者的爱心行列中。他们表示,一定会共同努力,为我国器官捐献与移植事业、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的力量。

据悉,“生命接力先锋队”是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和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联合党支部于2020年7月1日正式创立的党建品牌。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联合党支部围绕“党建引领业务 推广器官捐献” 创建党建品牌,用党建的理念、方法和机制,创新业务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意见》“鼓励党员、干部去世后捐献器官或遗体”,移风易俗,推进器官捐献工作。

社会组织党组织是党在社会组织中的战斗堡垒。“生命接力先锋队”通过主题党日、联学联建等方式走进各级党组织,发挥“党建带共建、党建带群建”作用,提高政治能力,坚定理想信念,坚定文化自信,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带头参与器官捐献宣传与志愿登记工作,激发全国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自豪感,积极营造符合中国国情的器官捐献文化氛围,推进我国器官捐献与移植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中国日报社广东记者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