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做好稳就业保民生工作

在重点人群就业方面,市人社局落实落细就业扶持政策,做好就业托底政策。对异地务工人员、退役军人、中年失业人员、建档立卡贫困人员等重点群体,加大分类帮扶力度,帮助他们多渠道就业创业。

积极做好稳就业保民生工作

来源: 湛江日报
2020-03-02 15:0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目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不可避免对一些建筑、餐饮、文娱、旅游等行业的中小微企业的就业造成影响,有效实施稳就业、扩就业,缓解部分企业缺工、稳岗压力大和重点群体就业问题,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显得特别重要。

记者2月29日从湛江市人社局了解到,面对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需要,市人社局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坚持问题导向,减负、稳岗、扩就业并举打好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和稳就业组合拳,全力以赴确保就业形势稳定。

主动做好用工服务

日前,由市人社局组织的首批7辆“南粤春暖”复工健康直通专车,为湛江接来了141名外地务工人员。这为异地务工人员安全有序返湛返岗提供了保障,切实增强了企业复工复产的信心和决心。

疫情发生以来,市人社局多措并举,着力解决企业用工难问题。通过举办“南粤春暖”健康直通车、优先安排本地员工返岗和有序安排非疫情高发地员工返岗等多种形式,加快务工人员返岗复工,落实24小时用工重点企业用工保障机制和用工专员制度,强化市级用工余缺调剂、技工院校对接服务、带工上门等措施,解决部分企业暂时性缺工问题。

同时,强化劳动力供求对接。利用“互联网+”公共就业服务,建立劳动力供求双方快捷对接通道。继续加大广西柳州、甘肃陇南等地在线岗位发布和招聘力度,有组织分批次输送入湛就业。

落实政策援企稳岗

稳住企业就是稳住就业的根本。为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市人社部门积极扶持企业发展,落实国家阶段性减免社会保险费相关政策。

允许延期至疫情解除后三个月内补办补缴社会保险;对不裁员或少裁员、符合条件参保企业,可返还其上年度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的50%;允许企业创业担保贷款展期还款,延期至疫情解除后三个月内补办就业创业补贴。同时切实降低企业经营成本。降低社保成本,延长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工伤保险费率政策实施期限至2021年4月30日,放宽所有受疫情影响企业享受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的裁员率标准,预计全年为企业减负1.65亿元。

加大对企业的融资支持。提取1亿失业保险基金用于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和基金,取消再担保机构反担保要求,降低创业贷款门槛、给予符合条件的劳动密集型和科技型小微企业最高500万元最长3年的担保贷款及贴息等政策。主动推送政策落实服务。将“坐等”企业申请补贴转变为主动服务企业,主动“送政策上门”“送钱上门”,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主动帮助“不减员不减薪、不抛弃”的企业渡过难关。同时,推动实现援企稳岗政策全流程网上办理,方便企业足不出户办理业务。

广开就业门路 稳定重点人群就业

就业事关每个家庭利益,也事关社会稳定大局。市人社局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广开就业门路,增加就业岗位,加强失业调控,多措并举做好高校毕业生、建档立卡贫困群众等群体就业工作,确保就业大局稳定。

拓宽拓深就业创业渠道。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提升家政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支持灵活就业与新业态就业,为劳动者提供更丰富就业选择。实施“广东技工”“粤菜师傅”“南粤家政”工程,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帮助劳动者适应产业发展和岗位需求。加大返乡创业补贴支持力度,大力实施农村电商工程,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培育创业新增长点。进一步拓宽拓深就业渠道。

此外,通过强化就业公共服务、加强重点用工企业服务、加强岗位信息收集、加大购买服务力度、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等举措,提升基本公共就业服务水平和质量;通过完善就业失业登记、加强就业失业监测,强化疫情防控期间公共就业服务供给,提高形势研判水平和风险防范应对能力。

在重点人群就业方面,市人社局落实落细就业扶持政策,做好就业托底政策。

针对高校毕业生,市人社部门将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加大基层岗位开发力度,积极落实小微企业招用高校毕业生社会保险补贴、毕业生到基层就业补贴等,推进实施“三支一扶”计划扩容提标,大力开发基层公共就创业服务岗位,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促进企事业单位招聘,尽快启动、稳妥有序做好今年事业单位招聘组织工作,鼓励支持大中型骨干企业吸纳优秀高校毕业生,大力开展就业见习活动。

对异地务工人员、退役军人、中年失业人员、建档立卡贫困人员等重点群体,加大分类帮扶力度,帮助他们多渠道就业创业。帮助加强就业扶贫,支持扶贫龙头企业、扶贫车间尽快复工,吸纳当地贫困劳动力就业。通过加大分级再就业服务力度、对企业吸纳重点群体就业给予补贴、加大公益性岗位托底保障等具体举措,帮助失业、无业群体实现就业。同时,加快推动线上登记失业和申领失业保险金,确保失业人员应发尽发、应保尽保。

(潘洁婷)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