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写作跟病痛“和解” 轮椅上15年写出150万字

做研究是江澜的专长,在川外攻读德语语言文学研究硕士期间,他的学术水平就得到了老师的认可。刘小枫和江澜同为川外校友,得知江澜的情况后,刘小枫建议他不要放弃学术,希望他能研究古罗马文学艺术。

用写作跟病痛“和解” 轮椅上15年写出150万字

来源:羊城晚报 2019-12-06 16:28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江澜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图书馆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

  江澜近期出版的三本专著 (采访对象供图)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张璐瑶

通讯员 刘红艳

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图书馆,江澜的身影时常引人瞩目。他在广外是一个“史铁生”式的传奇人物,不只因为他需要坐着轮椅出行,还因为他不仅掌握三种外语,还用15年的时间写出150万字共三本专著——《古罗马诗歌史》《古罗马散文史》《古罗马戏剧史》。

18年前,因一次医疗事故,江澜脊髓受损,只能坐在轮椅上。像著名作家史铁生一样,患病之后,他拿起笔,埋头书堆中,研究古罗马文学,用写作来缓解病痛。15年里,他研读了数不清的英文、德文资料,还自学了拉丁文,写出三本系统解剖古罗马文学的专著,填补了学界在古罗马文学、戏剧研究方面的一些空白。其中,《古罗马诗歌史》一书还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并于近期上市销售。近日,在广外图书馆,羊城晚报记者面对面专访了江澜,听他讲述他的文学梦。

突发疾病坐上轮椅,德语教师惜别三尺讲台

2001年之前,江澜的人生轨迹平凡顺遂。他是重庆人,本科毕业于四川外国语大学德语系,本科毕业后继续攻读硕士,硕士毕业后进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成为广外西语学院德语系教师。

做研究是江澜的专长,在川外攻读德语语言文学研究硕士期间,他的学术水平就得到了老师的认可。进入高校当老师,他的人生梦想才刚刚起步。

好景不长,2001年10月14日晚上9时多,江澜突然感觉身体剧痛,吃止痛药也无法缓解。由于医院没有及时处理,等江澜醒来时,他发现,自己的脚已经没有了知觉。“‘我的脚哪里去了?’我醒来的时候一直在喊这句话。”江澜说。

这段经历至今仍是江澜人生中的灰色。医院躺了两个月后,江澜第一次坐上了轮椅。“我可以接受疾病,但不能接受身边人异样的眼光。”他告诉记者,生病后,不能继续站上讲台,也离婚了,生活一度陷入低谷。

双腿丧失行动力后,疼痛也时刻伴随着他。采访中,江澜时不时要抓一抓自己的大腿,那是疼痛的表现。“全身像千刀万剐一样疼,必须要找点事情做,才能转移这种疼痛的注意力。”他告诉记者,朋友曾建议他开翻译公司,利用自己的德语特长赚点外快,家人则建议他不要工作了,安心养病。“我还是想自食其力。”于是,江澜跟学校申请转到图书馆文献采编部,负责编小语种书目,并参与建设广外小语种数据库。该数据库目前已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15年专心著书解病痛,自学拉丁语

人生轨迹巨变,离开讲台后,江澜的学术研究天地反而更广阔了。2003年冬,时任中山大学教授刘小枫到广外开讲座,江澜慕名前去听课。刘小枫和江澜同为川外校友,得知江澜的情况后,刘小枫建议他不要放弃学术,希望他能研究古罗马文学艺术。

当时,国内研究古罗马文艺的人非常少,国内外成体系的研究资料基本是一片空白。“答应了刘小枫老师,就不能食言。”从此,江澜一头扎进了古罗马研究中。“我做事比较专心,一旦投入进去,世界就没有了,就只有我自己做的事。”他笑道,从那以后的十几年间,除了吃饭、睡觉和工作,他的所有空余时间都用来研读资料、写书。

江澜精通英语、德语。除了中文资料,他偶然间在教师阅览室发现了几架英语古典丛书,有详细的古罗马时期文学作品和作者介绍,这让他如获至宝。啃完这几架书还不够,他发现,许多资料的原文是拉丁文,后被转译其他语言,难免有错漏。读的资料越多,江澜越发萌生出一个想法:“不能光靠翻译的资料,一定要读原著,我要学拉丁语。”

为此,他曾想攻读刘小枫教授的博士,学习古拉丁语。但当时他的身体状况实在太糟糕,不允许他长期往返于中大和广外。刘小枫给他寄来一套书,鼓励他:“要读书在哪里都可以读,你在家也可以自学。”

2004年,他从零开始学习拉丁语。“我的性格就喜欢挑战有难度的。”靠着刘小枫寄来的那套书,江澜打下了拉丁语的语言基础。为了破解语言障碍,他满世界“拜师”。比如,在德国海德堡大学网站上,他找到了《古罗马文选》作者阿尔布雷希特的email地址,他精通拉丁语,江澜便试着发邮件向他请教拉丁语问题。研究中,他还遇到一些希腊文的问题,他便写邮件请教经阿尔布雷希特介绍认识的德国古典语文学家协会的迈斯讷。一封封邮件往来,两位德国教授分别远程解答了他大量关于拉丁语和希腊语的疑惑。

“书写完之后,我的拉丁语已经达到可以做翻译的水平了。”江澜笑道。

著成150万字专著,填补古罗马研究空白

整整15年,研读了国内外数不清的文献资料,做了大量的翻译、分析,还新学了拉丁文,江澜终于著成共150万字的三本专著:《古罗马诗歌史》《古罗马散文史》《古罗马戏剧史》。

有评论家认为,这三本书展示了中国学者观察、研究古罗马文学史的独特视角。“在中国诗学中,戏剧、诗歌和散文三足鼎立,而依据西方古典诗学,戏剧属于诗歌。”江澜告诉记者,“这三本书中,我按照文体把古罗马文学史拆分为三。”

书中,他重新界定了古罗马文学的历史时期,将古罗马晚期和中世纪初期的文学时间段界定为转型时期,将之后的时间段界定为不朽时期;他还重新厘清了一些原初的概念,如肃剧(前译“悲剧”)和谐剧(前译“喜剧”),又如叙事诗(前译“史诗”)和诉歌(前译“哀歌”);在国内首次阐述转型时期(古罗马晚期至中世纪初期)的拉丁语基督教文学和异教文学。

其中,《古罗马诗歌史》也被称为中国第一部原创的古罗马诗歌史,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

出版前,他又“突发奇想”,决定把所有引文重新翻译一遍。“古罗马戏剧史上只有3个剧作家有完整作品传世,没有作品怎么分析?必须翻译出引文,即残篇、残段,再参照古希腊戏剧故事尽量重构、还原剧本,这样才能看出作者的写作特点、语言风格。”他说,“写历史,就要严谨,要有经过严格考证的可靠资料。”

15年著书历程,也让江澜慢慢和他的病痛达成“和解”。“看书让我得到了解脱。”他印象最深的是古罗马哲学家波爱修斯在狱中写成的《哲学的慰藉》。“他用想象的哲学女神疏导自己,跟自己对话,在写书的过程中,我也自己跟自己达成了和解,走出了当年的阴影,实现了自我价值。”

申请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后,学校给了江澜更大的自由度来做研究。“我还准备写散文、写神话故事。”江澜笑道,“我人生的终极目标,就是希望有自己原创的文学作品。”

(张璐瑶)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