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向港人抛出“大礼包”,36条政策利好贯穿创新创业全周期

2月,深圳总投资达749亿元的31个项目集中开工,其中就有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港青年梦工场二期等涉及香港青年在深创业的项目。

深圳向港人抛出“大礼包”,36条政策利好贯穿创新创业全周期

来源:南方网 2019-04-11 08:3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前海成香港青年北上创业第一站。南方网全媒体记者 鲁力 摄

今年3月,由深圳市前海管理局印发的《关于支持港澳青年在前海发展的若干措施》正式实施,36条扶持措施贯穿实习、就业、创业初期、企业发展期等全过程,为港澳青年来深创业、就业送出前海迄今扶持力度最大的“大礼包”。

“相关措施力度空前,从创业和生活多方面给予补贴支持,对初创港青很具吸引力,也鼓舞了港青到前海发展的信心。”深圳香港青年交流促进会秘书长梁景阳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进,如今深港青年的交流愈发频繁,越来越多香港青年想要来内地工作或创业。”

“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赋予大湾区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纲要》多次提及“人才”一词,并提出“在便利香港居民来深发展上下更大功夫”。事实上,深圳近年来在此方面做了积极探索,比如港人就业免办就业证、住房公积金提缴享受市民待遇等。未来,深圳将积极落实国家政策,加快完善配套政策,让港澳青年来深创新创业更加便利。

从成本驱动到创新引力 城市气质吸引“过河”创业者

上世纪80年代,香港力嘉纸品公司老板马伟武从香港跨越罗湖桥来到深圳。彼时,香港工业发展正盛,用工、用地成本随之水涨船高;而隔河相望的深圳,接连出台优惠政策,市场活力与日俱增。

“我到深圳考察后,就决定转战内地,这是机遇。”1986年,马伟武在深圳横岗的工厂正式开张。在他看来,深圳不仅土地、人工成本优势明显,政府部门还经常主动上门询问企业的诉求和建议。

马伟武的选择并非个案。香港与深圳仅一河之隔,港人习惯称到内地为“过河”。时至今日,香港青年“过河”创业者日益增多,不同于过往吸引港商的生产成本优势,当下深圳的人才政策和产业基础等“软环境”对港青创客的“磁吸效应”愈发凸显,赴深创业、就业,甚至过着双城生活的香港青年越来越多。

在宝安深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港澳等地青年的文创作品以“展览馆”的形式进行展示。该基地还为创新创业的港澳青年提供创意工作空间、生活空间和后勤保障空间等一揽子配套。“在这里,我们拥有更多实现跨行业合作的机会。”招财猫品牌管理(深圳)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依托深圳的产业优势,能将香港顶级的设计理念和产品更好地辐射、推广到全国乃至全球。

2015年,土生土长的香港“90后”曾义在深圳龙岗创办了“708090创客汇”,为深圳及香港创业青年提供优质创业服务。“华为、腾讯等名企在深圳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诞生与壮大,‘奇迹’成为了这座城市的DNA。”谈及来深创业的初衷,曾义表示,深圳与香港相近的地理位置、成熟完善的产业链、汇聚八方的青年人才等优势,让他看到了创新创业的星星之火。目前,“708090创客汇”已有超过50个项目团队进驻,总融资规模超过1000万元。

“自2015年开始,北上深圳就业或创业的香港青年数量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立方科技是“前海招商”合伙人之一立方汇旗下品牌,致力于城市人才数字化运营,立方科技项目总监李绿婷进一步介绍称,与早年北上就业的香港青年多选择外企不同,近3年来,他们很愿意选择深圳知名民营企业,比如华为、腾讯、大疆等。“同时,在深圳创业的香港青年也越来越多,他们大多有科技专业背景。”李绿婷说。

6年间港企数量增长513倍 前海成港人北上创业第一站

“今天你在香港问起来,大家都知道前海有个深港青年梦工场。”说起如今前海在香港的知名度,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务首席联络官洪为民颇为自豪。

在洪为民看来,前海从规划、基建,到后来的城市新中心建设,都给了港人很大信心。“原来前海不是说说而已,房子真的会盖起来,路真的会通,地铁真的会有出口……这些是老百姓关心的,让港人对前海有一个立体的印象。”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累计注册港资企业1.08万家,合同使用港资突破万亿美元。“前海管理局2012年成立时,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注册港资企业21家,合同使用港资7.37亿美元;到2018年底,这两个数字分别增长513倍和137.6倍,达到1.08万家和1021.5亿美元。”洪为民说。

深港青年梦工场是前海最受香港创业者关注的“名片”之一。每周一,25岁的投资经理谭金庆都会从香港总部赶往前海上班,成为众多往返深港两地过着双城生活的一员。“前海市场化水平很高,注册一家外资企业,资料齐全一周就能办完。”谭金庆说。

自2014年12月开园至今,深港青年梦工场已孵化创业团队356家,其中,港澳及国际团队176家;超半数项目成功获得融资,累计融资总额超过15亿元,成为深港及国际青年创业者的摇篮。

一系列优惠政策与创新制度的先行先试是前海吸引港人的关键因素。“深港青年梦工场的一些管理模式贴近香港,而且在租金、税收等方面给青年创业者政策优惠,有助于初创团队成长。”入驻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的香港青年林恒一表示。

来到深港青年梦工场创业的香港青年彭奕亨欣喜地发现,除了个税优惠外,还可享受人才房等便利政策。由于团队成员平均年龄只有24岁,大部分都没买房,彭奕亨为员工申请前海人才公寓龙海家园的租住权,“租金才是周边小区同面积商品房的一半,通勤才十几分钟”。

聚焦人才合作是前海在粤港澳大湾区框架下,促进深港合作的重要工作之一。“聚焦深港人才合作,打造港人内地发展平台。”深圳市委常委、前海合作区党工委书记、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管委会主任田夫接受采访时表示,前海积极争取中央支持建设粤港青年创业区,研究起草了《前海粤港青年创业区实施方案》,推出了深港青年梦工场、深港创新中心、深港基金小镇、深港文创基地等深港合作系列平台,成为港人北上创业的第一站。

持续优化人才政策 打造更具全球竞争力的人才体系

日前,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通知提到,广东省、深圳市按内地与香港个人所得税税负差额,对在大湾区工作的境外(含港澳台,下同)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给予补贴,该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

《纲要》提出,“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除上述政策外,今年以来,深圳正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持续推动构建与国际接轨、更具全球竞争力的人才体系。

今年1月,《深圳市进一步促进就业若干措施》正式实施,提出将法定劳动年龄内的港澳居民纳入深圳自主创业人员范围,这也意味着这些港澳居民在深圳自主创业,将享受深圳市的相关扶持政策。

2月,深圳总投资达749亿元的31个项目集中开工,其中就有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港青年梦工场二期等涉及香港青年在深创业的项目。目前,福田保税区的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展示交流中心等项目也已进入启动阶段,保税区内的广田深港国际科技园将引进深港及国际重大科研项目和创新型企业,共同创建面向全球的深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预计今年6月将全面投入使用。而深港青年梦工场二期项目则将助力前海加快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重大平台建设,打造前海“创新产业孵化核”和香港“优势产业集聚平台”。

随着深圳“秒批”入户再升级,在香港毕业生也可以享受“秒批”的便利。据悉,在港毕业生通过“留学人员引进”的方式,可以直接在网上或手机端申报,所有落户材料无需到窗口领取,实现引进的“零到场”。“希望通过这种政务改革提供的便利,能够吸引更多从香港高校毕业的大学生到深圳来落户。”深圳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2019年,深圳将实现“人才引进业务秒批”办理全覆盖,并将安排产业发展与创新人才奖、人才安居工程等各类人才专项资金76.7亿元,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下、用得好。全国人大代表、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安然认为,大湾区的“软建设”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所有参与大湾区建设的人有地域认同、情感认同,让引进人才喜欢上新落地的人和事、工作环境等,进而从“生活满意”上升到“由衷喜欢”。

■观点

消除香港青年北上创业顾虑 深圳还需做不少“功课”

近日,香港青年协会旗下的青年创研库发布了一组调研数据。调查显示,近六成香港受访青年愿意到大湾区其他城市考察或实习,一半人愿意到大湾区其他城市创业,港澳青年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充满期盼。

“虽然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如火如荼,但港澳青年在内地创业就业率仍然不高。”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东亚银行执行董事兼副行政总裁李民斌提到,粤港澳政策的差异,制约了人才、资金、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流动,港澳青年对粤港澳大湾区相关信息了解不足,很多就业创业措施的宣传和渠道都有待改善。他建议,推出一站式信息搜寻平台,方便港澳青年随时通过手机查找相关的信息及政策。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在“打造人才高地”方面指明目标和方向。“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创新,而教育、人才是带动科技发展、推动创新的重要动力。”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的硬件设施已经具备吸引国际人才的条件,目前要更多注重软件方面的建设,搭建起人才网络。

随着广深港高铁香港段的开通,许多香港青年过上了深港双城生活。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吴杰庄提到,目前虽然实现“1小时生活圈”,但还存在一些具体的问题需要解决。例如,香港青年到深圳上班,来回车票需要150元,“对于年轻人来说,这个交通成本是很高的”。

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看来,人才培养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至关重要,“比如,香港的基础研究型人才比较多,深圳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比较多,把这两边的人才组织起来,可以作出更多贡献”。

在科研方面,徐扬生认为,深圳具备让香港的科学研究真正发挥作用所需的产业链,联动香港的人才、基础科学研究,深圳能成为一个国际创新中心平台。徐扬生还表示,如果把大湾区在医疗卫生方面的资源融合起来,医学的教育质量、医学人才的培养效果以及医疗质量都将提高很多。

采写:南方网全媒体记者 胡百卉 统筹:张东方 夏凡

(胡百卉)

【责任编辑:刁云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