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主办的第六届京师“一带一路”论坛在北师大珠海校区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以区域国别研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近三百位中外知名专家、学者,以及北师大师生受邀出席。
(第六届京师“一带一路”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举行。)
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一带一路学院院长王守军在致辞中指出,以区域国别研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不仅契合时代要求,更彰显了学术研究与国家战略的深度融合。他表示,北京师范大学将依托“一体两翼”办学格局,持续优化学科布局,强化跨学科协同,扎实推进区域国别学研究与学科建设。
第八届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国务院法制办原副主任甘藏春指出,共建“一带一路”的实践表明加强涉外法治建设的重要作用,同时,共建“一带一路”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合作方式,要求在涉外法治建设中将其作为主阵地、作为战略支点来研究和重视。
商务部原副部长蒋耀平提出,区域经济深度合作可以持续释放经贸潜力、造福各国人民,为“全球南方”国家提供可持续发展路径。他建议通过完善协作机制、深化新兴领域合作、强化制度型开放、夯实供应链韧性、促进包容发展、深化人文交流,积极推动区域经济深度合作。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副所长代辛表示,当前,农业合作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越发凸显。它不仅实现了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的关键融合,更是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的核心领域。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副处长揭晓蒙认为,共建“一带一路”已成为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载体。区域国别研究通过对政治生态、经济结构、文化传统、社会演变的深刻洞察,提供了学术支撑和实践智慧。
主旨演讲环节,世界银行前副行长、《Global Journal of Emerging Market Economies》编委约翰尼斯·林恩等多位中外专家围绕国际发展合作与全球减贫、海外投资与本土创新、数智时代与区域国别学、“一带一路”规则标准“软联通”、“一带一路”研究成果落地、“一带一路”与拉美发展、“一带一路”国际教育合作的创新路径等问题从理论与实践层面展开了深入研讨。(中国日报广东记者站 编辑:李文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