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上午,无障碍环境认证三星场馆授牌仪式暨广州赛区比赛场馆无障碍环境建设数据报告发布会在广州举行。广州在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场馆改造中提出“零障赛区”理念,将以往赛事无障碍环境建设“保障需求”转变为“长效受益”,展现出人文关怀与社会融合上的深远考量。
广州选取残特奥会开幕式场馆天河体育中心体育场和广州市残疾人体育运动中心作为示范点,两座场馆于2025年8月和9月分别获评全国首批无障碍环境认证最高等级——“三星”认证,成为国内体育场馆无障碍建设的标杆。场馆在改造中充分考虑了后续利用,其功能定位不仅服务于赛事,更着眼于赛后持续向社会开放,让市民长期受益。
为实现粤港澳三地无障碍环境的有效衔接,广州以《广东省大型体育运动会赛区无障碍建设技术指南》为基础,充分借鉴香港、澳门相关设计标准,在场馆中引入室内无障碍路径、盲道与触摸地图等设施,提升视觉障碍者的观赛体验。改造期间,广州还邀请港澳地区残障代表参与体验,并收集了优化建议,确保场馆无障碍环境的适用性。
在场馆无障碍细节上,广州展现出毫米级的精细追求。从轮椅回转空间不小于1500毫米,到轮椅席位宽度900毫米,每一个尺寸都经过反复测量与验证。截至目前,广州赛区共改造轮椅席位1649个、无障碍卫生间148间、无障碍电梯43台、无障碍停车位112个,铺设盲道16.6公里,新建母婴室23间,全方位开展无障碍建设。
本次残特奥会已经是广州第三次承办大型残疾人运动会,基于此前的经验,广州以“通行零高差、设施零辅助、信息零屏障、应急零盲点”为目标,系统构建“零障赛区”。广东奥体中心体育场将观众入口的楼梯改为缓坡大通道,不仅服务轮椅使用者,也为老人、儿童和携带大件行李的观众提供便利,推动设施从“残疾人专用”转向“全民通用”。
残特奥会旱地冰壶赛事香港代表队领队卢俊贤表示,从交通接驳到赛场设施,广州都提供了国际化水准的无障碍保障和人性化的细致关怀,为运动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场馆无障碍建设已辐射至城市公共空间。广州借赛事契机推进30个场馆周边17个“精致街区”建设,翻新人行道2.84万平方米,增设全宽式缘石坡道与平缓转弯半径,让无障碍出行的便利融入市民日常生活。
(中国日报社广东记者站 记者:李文芳 实习生:谢睿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