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内终端充电领域迎来重要突破,由广东省终端快充行业协会深度参与、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与电信终端产业协会(TAF)联合制定,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及国内头部终端、芯片企业共同起草的T/CCSA708-2025(T/TAF313—2025)《移动终端融合快速充电 无线充电技术要求》团体标准正式发布。
记者了解到,这是我国首个针对移动终端融合无线快充的统一标准,在标准从立项到发布的全过程中,广东省终端行业快充协会扮演着“推动者”与“协调者” 的关键角色,通过整合产业资源、推动技术协同,为标准的制定提供了关键支撑。
近年来,我国终端充电技术迭代速度持续加快,充电速度从早期的5W逐步提升至百瓦级,充电安全防护体系不断完善,智能功率调节、低温充电优化等技术也开始广泛应用。其中,无线充电凭借无需物理连接、随放随充的便捷性,以及适配多设备的灵活性,迅速成为消费电子、移动通信、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热门技术。
然而,在产业快速发展的背后,无线快充协议碎片化问题却日益凸显。目前市场上主流的高功率无线快充协议分属不同厂商,技术参数、通信逻辑存在差异,导致消费者使用不同品牌的充电器与终端设备时,往往无法实现无线快充功能,只能以基础功率缓慢充电。这一问题不仅严重影响用户体验 ,更从产业层面制约了绿色能源普及与循环经济发展,大量因协议不兼容而闲置的充电器造成资源浪费,也增加了电子垃圾处理压力,成为终端快充产业升级的关键瓶颈。
为解决这一问题,广东省终端快充行业协会深度参与,联合产业链核心企业成立专项工作组,开启了融合无线快充标准的预研工作。通过组织技术研讨会,梳理出多项核心技术分歧点,形成统一的技术方案建议。在标准制定过程中,协会更是积极协调企业与全国标准化组织的沟通,确保企业的技术经验与产业需求充分融入标准内容,推动标准既具备技术前瞻性,又贴合产业实际应用场景。
作为国内首个支持高功率融合快速充电技术的无线快充标准,该标准的出台填补了我国在移动终端融合无线充电技术标准领域的空白,为行业搭建了融合统一的技术框架,从根本上为解决协议碎片化问题提供了依据。
从行业发展角度看,《移动终端融合快速充电 无线充电技术要求》标准的发布具有多重核心价值:首先,规范企业研发生产行为,为设备制造商、芯片企业提供明确的技术依据,减少因协议差异导致的重复研发投入,降低产业成本;其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打破协议壁垒后,跨品牌设备的兼容性将大幅提升。既能优化消费者使用体验,又能推动绿色能源在终端领域的普及,助力循环经济发展,为无线充电产业突破升级瓶颈、迈向规模化发展奠定基础。(中国日报社广东记者站 编辑:邱铨林 通讯员: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