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提升航海保障效能 协同筑牢湾区海上安全防线

科技赋能提升航海保障效能 协同筑牢湾区海上安全防线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0-28 17:24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10月28日,交通运输部南海航海保障中心广州片区三家单位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亮出“十四五”期间航海保障工作的出色成绩单:广州航标处通过科技创新筑牢海上防线,获授5项发明专利,为超12处海上风电场保驾护航;广州海事测绘中心研发的新型航保数字服务已接轨国际标准,覆盖全国超百万用户及近9000艘船舶;广州通信中心高效履行海上安全通信职责,成功处理紧急遇险通信84起,协助救助船员730人。三家单位通过航标助航、海事测绘、海上安全通信等领域的协同创新与深度融合,为粤港澳大湾区水上交通安全、航运效率提升及蓝色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十四五”期间,广州航标处以数字化手段筑牢海上安全防线。该处为深中通道、狮子洋大桥等十余个重点工程提供全周期助航保障,广州港进港航道多功能航标从1座增至8座,初步形成航道感知链条。

在服务海上新业态方面,该处完成超12个海上风电场项目专用航标设置,在广东沿海外航路设置3座大型浮标。针对商渔船碰撞风险,该处联合多部门构建全链条治理体系,利用AIS大数据分析梳理出6处交通流密集区域,通过“进渔村、进渔企、进渔船”活动精准送达服务,保障辖区水上交通安全形势持续稳定。

据统计,“十四五”期间,该处以科技创新赋能航保发展,在航标遥测遥控、无人机智能航标巡检等重点领域的研究成果斐然,共获得5项发明专利、22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课题研究获中国航海学会科技进步奖。同时通过持续优化AIS岸基系统,显著增强了通信可靠性。

近年来,广州海事测绘中心聚焦国际海道测量组织(IHO)新一代通用海道测量数据模型——S-100系列标准规范研究与生产应用,实现了航海保障数字化转型突破。研发的S-124航行警告、S-127航行规则等新型数字服务已实现全国范围常态化更新,覆盖超过百万“海事通”APP用户及近9000艘船舶,特别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小型船舶带来了实质性便利。

其中,S-124航行警告可视化服务实现航行通告从文本格式向机器可读转型,相关“中国方案”已提交国际组织。S-127航行规则数字服务能自动识别潜在违规行为并推送预警。该中心还创新整合多项服务,构建伴随式水位助航数字服务方案,为珠江口等重要水域的航行安全提供航保服务支撑。

“十四五”期间,广州通信中心聚焦通信保障能力提升,推动通信服务与航运经济深度融合,初步构建起覆盖海上安全通信全链条的服务体系。据统计,“十四五”以来,该中心累计播发海上安全信息99万份,接收遇险报警近140万次,成功处理紧急遇险通信84起,协助救助730人。

近年来,该中心积极研究并制定多项专项服务措施,为不同航线和场景提供定制化的通信保障,推动通信服务与航运经济深度融合。通过与广东海事局指挥中心开展合署值班试点,实现了遇险信息的快速处置。同时,为应对海上安全信息播发量增长带来的超时问题,该中心通过建立NAVTEX智能播发机制,使播发超时率降低了20%。在第十五届全运会期间,该中心全力投入水上无线电安全保障工作,以实际行动为海上航行和大型赛事筑牢安全防线。此外,中心还特别关注“黑色四小时”这一关键时段,启动专项播发工作,防范商渔船碰撞风险,进一步强化南海船舶航行的安全保障。针对高风险海域和海上新业态,中心打造了“预警-处置-保障”全周期服务链,为远洋船舶提供可靠的通信保障。

(中国日报社广东记者站 郑彩雄)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