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学者齐聚珠海,解码世界文学的跨域流动

中外学者齐聚珠海,解码世界文学的跨域流动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0-23 10:0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10月21日,“世界文学的生成、流通与阅读”专家工作坊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正式开幕。来自哈佛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等21所高校的30余位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世界文学”研究范式的兴起与影响展开为期三天的高层次学术交流。

此次工作坊由北师大文理学院中文系与外文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主办,北京师范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京师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出版社、《俄罗斯文艺》编辑部协办,旨在回应21世纪世界文学发展的新范式,引领比较文学走出西方中心、应对文学研究全球化挑战,推动多元文明互鉴的深度对话与发展。

工作坊系列活动包括10月20日晚哈佛大学大卫·达姆罗什教授关于“胡适、林语堂和我,何以成为比较文学学者?”的学术讲座、新书发布会,以及与清华大学陈永国教授的对谈、10月21日的主旨发言和圆桌论坛等,以期交流国际学术前沿成果,阐发中国经验。

10月21日上午,北京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中文系主任姚建彬教授主持工作坊开幕式,北京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仲佳勇院长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京师书院副院长肖铠分别致欢迎辞。

哈佛大学原比较文学系系主任大卫·达姆罗什教授发表主旨演讲。他从东西方戏剧演绎和期刊出版对现当代作家创作的影响出发,指出多元媒介的传播与译介促进了全球视野中世界文学的流动与互动,拓宽了比较文学的整体视野,使不同性别、阶级的声音共同参与世界文学的构建。

随后的主旨发言中,多位专家从不同角度贡献了学术见解:北京外国语大学张剑教授指出,中国学术需从“拿来主义”和理论“失语症”中走出,积极构建具有主体性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主动彰显中国视角,强化本土研究成果的传播。南开大学郝岚教授以松尾芭蕉《奥州小路》为例,指出图像在跨文化传播中的独特意义,展现古老文本如何通过视觉媒介在当代世界文学中持续焕发活力。北京师范大学杨俊杰教授强调,《共产党宣言》不应仅被视为“世界文学”概念史的注脚,其本身即具备文学魅力,将其纳入世界文学范畴有助于拓展该领域的整体架构。

10月21日下午继续进行分会场圆桌论坛,北京大学张冰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吕黎教授等18位学者继续就“世界文学”的经典生成、时代性等议题展开研讨。刘洪涛教授与王楠教授作总结评议。

(中国日报社广东记者站 李文芳|张子柔)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