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广东省科学技术厅、香港城市大学与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在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图书馆正式签署《关于共同支持开展深度科技合作的工作计划》(以下简称《深度合作计划》)。此举标志着三方合作迈入系统化、实效化的新阶段,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深度合作计划》构建“政府引导+港校资源+湾区落地”的三方联动模式,深度融合粤港两地的智力、资金与平台资源。自2025年起两年内,三方以“1+1+1”形式联合投入,即广东省科学技术厅每年投入省级财政经费1000万元人民币,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每年投入不少于1000万元人民币,香港城市大学每年投入不少于1000万元港币,共同形成种子资金池,重点支持两校联合开展契合大湾区发展需求的重大科研项目,催生国际影响力原创成果,促进创新资源跨境流动与科技产业深度结合。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杨军指出,港澳科技力量是国家创新体系和战略科技力量的组成部分,广东将充分发挥优势作用,推动港澳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东莞市副市长黎军表示,东莞将紧抓三方合作契机,全力支持港城大(东莞)发展,推动莞港高校紧密联动,确保合作落地见效。
香港城市大学校长、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理事长梅彦昌表示,此合作将充分发挥港城大在国际化与科技创新领域的领先优势,推动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港城大与港城大(东莞)已通过学术资源共享、师生互访交流与联合课题研究,形成了紧密协作的融合网络。
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立足松山湖科学城,分别于2025年6月、7月加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科学联盟”和“粤港澳高校联盟”,一头链接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另一头触达华为等科技领军企业,共同致力于将基础研究的源头活水,转化为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澎湃动能。
据悉,三方将聚合各自优势,以技术转移、人才共育等多元形式推动联合资助计划的成果落地,辐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更广阔的国际舞台,为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应对全球共同挑战贡献独特的大湾区方案。
(中国日报社广东记者站 李文芳|张子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