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至31日,以“矢志创新发展 建设科技强国”为主题的2025年广州地区科普讲解大赛决赛在广东科学中心举办。
来自全市的29支代表队的122名成人组选手和42名中小学生组选手借助多媒体展现形式、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创新炫酷的舞台表达,向公众生动讲述前沿科技知识与先进科技成果。
此次大赛由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广州市教育局主办,广东科学中心、广州科普联盟承办,参赛人员覆盖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高新企业技术骨干、科普从业人员,医护人员、广大中小学生及社会各界科学传播爱好者。选手讲解内容涵盖人工智能、深海通信、基因编辑、低空经济、食品安全、健康运动等多个领域,既有高精尖技术的深入浅出,也有贴近民生的科普内容。
在讲解中,广州市城市规划展览中心许怀琳介绍了广州通过AI+无人机、机器人等高技术手段构建立体化海洋监测预警网络的实践成果;广州市农业农村科学院博士研究生何锐则结合植物光周期理论,展示了科技如何助力农业种植更加精准和可持续;广东省科学院智能制造研究所于政鑫分享了机械臂在生活、工业、航天领域的智能化应用,并表示,大赛促使科研人员以公众视角出发完成对科研成果的科普化表达。
除了科研人员,中小学生组选手同样表现出色。来自广州市西关外国语学校16岁的刘佩麟向观众揭秘了春晚人形机器人的科技原理,包括其涉及的自动控制技术、新材料及人工智能技术等内容。来自广州市增城区科教城小学8岁的虞浩珉则讲解了无人机如何在台风救援中搭建起守护生命的坚固防线。
经评选,来自花都区代表队的张晋伟等5位选手荣获大赛中小学生组一等奖,来自番禺区代表队的蒋川等10位选手荣获大赛成人组一等奖,并被授予“科普使者”称号。大赛还评选出二等奖30名,三等奖45名,最佳人气奖、最佳形象奖、最佳创意奖、最佳互动奖和最佳口才奖各1名。
“今年很多选手都聚焦前沿科技成果尤其是广州本地的一些科技成果进行讲解,是实现优秀科技成果科普化的生动实践,也能很好地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成人组评委、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四级职员、正高级工程师彭万峰表示。
广东省科学院合作促进部副主任公长春介绍,该院今年共有37名选手参加预赛,其中11人入围决赛,科研人员参与热情高涨。他表示,大赛不仅是展示科研成果的重要平台,也推动科研人员通过讲解和评委的提问重新认识自身研究方向和侧重点,有助于科研成果更好地贴近生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近年来,广州一直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工作,广州地区科普讲解大赛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广州这座“科普之城”的特色品牌活动。
(中国日报社广东记者站 李文芳|蓝丽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