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由北师香港浸会大学联合澳门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共同主办的第三届“语料库与数字人文暑期学院”正式开幕。此次暑期学院聚焦前沿交叉领域,受到海内外青年学者与学子的热烈响应。报名开放后,迅速收到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291所高校的980份申请,最终录取线上线下学员200名。
本届暑期学院聚焦计算语言学与数字人文研究的核心议题,围绕“基于语料库的人文大数据构建”与“大语言模型的应用实践”两大主题展开,来自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澳门大学、北师港浸大等14所高校的16位学者将通过“前沿讲座+讲习班实训”的双轨模式,分享领域最新成果,并指导学员掌握人文数据的结构化方法,大语言模型应用等关键技术,助力学员构建跨学科研究思维,共同探索人文研究的新路径。
“三校联合举办暑期学院是立足学科发展前沿,共同深入推进语料库与数字人文建设的重要举措。”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贲国栋表示,过去受限于技术条件,语料收集、整理、分析耗时费力,研究范围受限。如今,大数据技术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实现海量语料的高效获取与数据库构建,为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开幕仪式举行的前沿学术成果发布环节上,香港浸会大学李建深博士介绍了他和北师港浸大文化与创意学院院长庄以仁教授的合作—— “先秦时代青铜钟的数字研究:音、形、创”。该研究运用数字技术深度探索青铜钟这一先秦重要文化载体的历史与艺术价值,展示了数字技术在考古与艺术研究中的创新融合与应用潜力。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李斌教授则系统展示了南师大团队在古汉语资源方面的建设成果——“上古汉语词网检索平台”,该平台收录近5万个古汉语词条,服务于古汉语信息处理和古文教学。
这些来自不同领域的探索,与此前两期暑期学院学员的优秀学习成果,共同构成了一个活跃的生态。语料库与数字人文暑期学院正持续推动着研究者们在理论与实践中碰撞思维,探寻人工智能时代下人文研究的新拓展方向。
(中国日报社广东记者站 李文芳|吴蒋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