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由珠海海洋集团建设的“湾区伶仃”号在广东江门航通船厂顺利完成下水。该船为全球首艘水体自然交换型深远海养殖工船,总长155.8米,养殖水体约8万立方米,年产能可达3000至5000吨。
作为国内首个具备自主航行能力、集智能养殖、节能环保与休闲体验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采用12个独立养殖舱布局,具有较强的海况适应能力和养殖效率。据介绍,该船采用融合型船体结构及水体自然交换技术,在实现高效养殖的同时,降低了能耗并提升渔获质量。
项目于2022年11月立项,历时13个月完成建造。在设计、审核、注册等多个阶段面临较大挑战的背景下,该项目完成从概念设计到实船下水的全过程,填补了相关技术领域的国内空白。
“湾区伶仃”号具备自主航行能力,可根据实际气候及水文条件移动至最佳养殖区域,有效应对海上极端天气等自然风险。同时,船体配套观光甲板和休闲设施,计划开展海洋科普、生态垂钓等多元化业务,探索“渔业+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
据介绍,该项目旨在推动近海渔业向深远海拓展,有效缓解近海生态压力,推动现代海洋牧场建设。作为珠海在海洋经济领域的重要布局,该工船被视为珠海探索海洋经济多元化、建设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的关键项目。
下一步,珠海海洋集团将推进“湾区伶仃”号的舾装作业,争取8月实现交付投用。后续将围绕工船运营管理、产业配套、科普教育等方面进一步拓展功能,推动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珠海经验”。
(中国日报社广东记者站 李文芳 |罗佳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