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区鹤龙街道赴廉江市和寮镇开展对口帮扶调研暨项目捐赠活动

白云区鹤龙街道赴廉江市和寮镇开展对口帮扶调研暨项目捐赠活动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5-25 17:3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近日,广州市白云区鹤龙街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叶颖带队赴廉江市和寮镇,紧扣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工作要求,围绕产业提质、民生帮扶、机制创新等议题展开乡村振兴帮扶工作专题调研,通过共建产业基地、资金捐赠、机制创新等形式,推动两地协作向精准化、长效化迈进。和寮镇镇党委书记谭火兰、镇委副书记罗劲秋、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郑作泉等有关领导参加。

产业提质增效 “百千万工程”注入发展动力

调研组一行实地调研廉江津竹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广州白云・廉江(共建)津竹农业产业基地”揭牌。在调研过程中,调研组详细了解公司种植规模、经营模式、品牌建设等情况。廉江津竹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专注于麻甜笋和水果笋种植。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带动周边100多户农户参与竹笋种植,目前“公司+农户”种植规模共约2000亩,产品主要为竹笋的初加工产品。工作队队长郑作泉介绍,白云区派驻和寮工作队积极响应“百千万工程”“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行动,背靠广州大后方搭建产销对接平台,协助引进相关产业技术,助力公司推进深加工产业链拓展,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提升竹笋的附加值,开发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深加工产品。同时积极践行国家乡村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通过振兴当地产业带动经济发展,联农带农促进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随后调研组实地调研广东顶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香水柠檬种植园,调研组详细了解产品特色和产销情况。公司负责人介绍,广东顶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农户”模式,与农户签订合作协议,统一品种,集中采收销售,形成产销一体化。为贯彻“百千万工程”“双百行动”精神,驻镇工作队积极协助公司对接广东海洋大学,充分借助海洋大学的智力资源与高校优势,以智慧赋能产业发展,为柠檬产业的技术升级与规模扩张提供专业指导,为“高产优品”打下坚实基础。目前种植超1500亩,亩产2000多公斤,已经与百胜餐饮、奈雪、喜茶等茶饮连锁店签订供货合同,预计2025年总产值超1800万元。同时通过联农带农模式,开展柠檬种植培训班和免费果苗发放。2025年预计为本镇农户免费发放柠檬树苗2000余棵,提供播种、田间管理、采摘等全程技术指导,解决农户的后顾之忧。让柠檬产业在和寮镇遍地生花,把柠檬产业做大做强,打造镇域品牌名片,激活特色农业“新引擎”。

帮扶服务保障 “百千万工程”夯实民生基础‌

本次活动中共捐赠65万元专项资金,精准对接“百千万工程”民生提质任务。其中,作为派驻单位牵头单位的鹤龙街所捐赠的‌25万元,与另外三个派驻单位捐赠资金合计75万元,均用于当地自来水厂改造升级项目。据和寮镇镇委副书记罗劲秋介绍,该项目将全面更新供水管网,增设智能化净水设备,解决当地水质不稳定、供水不足等问题,预计将惠及和寮镇近1.5万名群众。“通过这项惠民工程,将有效完善和寮镇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和寮镇群众的生活品质,让群众喝上安全水、放心水,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体验感和幸福感。”

另外,‌40万元光伏项目资金用于光伏建设。党建“红”领航光伏“绿”,鹤龙街联边经济联社、黄边经济联社和鹤边经济联社共同为党建共建单位和寮镇和寮村、凤飞村、长吉埇村和西埇村4个村委捐增了40万元作为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专项资金。采用“一社帮一村”“多社帮一村”模式,预计为村集体年增收各约2万元。“光伏发电项目收益稳定,受益范围广、时间长,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罗劲秋表示,和寮镇将坚持党建引领,将光伏产业发展与促进群众增收、壮大村集体经济紧密结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多赢。这不仅是增加村集体收入的有效方式,也是党建共建的创新实践。

深化协作机制 “百千万工程”共谋长远蓝图‌

座谈会上,两地干部围绕“百千万工程”乡村振兴协作路径展开研讨。鹤龙街道办事处主任叶颖提出“三个强化”合作建议:强化产业联动、强化人才交流、强化消费帮扶。鹤龙街道将充分发挥广州设计之都、跨境电商等平台优势,通过产业赋能、资源共享、人才培育等路径,精准对接帮扶,助力乡村振兴与高质量发展。同时持续深化“党建强基、产业造血、民生固本、消费活血”的“党建引领、多方联动、群众受益”立体振兴路径,搭建长效对接机制,推动鹤龙与和寮镇资源共享、产业协同发展。以“落地见效”为导向,不断扩大帮扶“朋友圈”,实现从单向帮扶到双向共赢的升级跨越。

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郑作泉表示,两地协作要紧扣“百千万工程”要求,做实做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产业延链补链、人才交流培养、生态价值转化等方面深化合作。深化‌党建结对共建机制,以产业帮扶、民生帮扶为重点抓手,深化产业协作和民生帮扶长效机制。帮扶工作不仅要着眼于解决村民的“急难愁盼”,更应注重激活乡村内生动力,实现从“输血”到“造血”、从单向输出到协作共赢的范式升级,为推动“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注入活力。(中国日报社广东记者站 邱铨林)

【责任编辑:黄凌睿】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