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的弄潮破浪者

“一带一路”的弄潮破浪者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3-10-20 14:4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全年主机运转8290小时,创下疏浚行业最高纪录。这是中交广航局疏浚公司“浚洋1”船长魏永鹏,在2022年带领全体船员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刻下的一项“中国高度”。

2021年6月,正值海外疫情最严重的时期,魏永鹏带领“浚洋1”全体船员逆行奔赴菲律宾,参与集团海外单体最大的疏浚吹填工程施工。这不是魏永鹏第一次投身“一带一路”项目建设,在此之前,他曾参与过科伦坡港口城、肯尼亚KOT油码头疏浚等海外重点项目,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国际局势复杂、疫情肆虐严重、工程任务艰巨、硫化氢浓度高。首赴菲律宾项目,魏永鹏便面临着许多从未遇到过的难题,没有前人经验可供参考,“摸着石头过河”成了常态。

对于吹填工程来说,砂就是第一资源。刚接到取砂任务时,魏永鹏一筹莫展。取砂区域只有短短的数百米宽,还被分割成了两块区域,不仅如此,该区域还存在水深落差大,水流湍急、强风不断、渔船干扰等多重影响,170多米长的“浚洋1”好比骑单车在20平米的客厅完成10公里的赛程,空间太小,完全施展不开。

“从安全上讲,这比夜间在盘山公路开车的风险还大!但为了项目能顺利推进,这个单车必须踩!” 魏永鹏根据对比水深图、实地考察和施工总结,决定在取砂区采取了从未尝试过的顶流“定点坐吸”的取砂方式,让“浚洋1”在取砂区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贴近岸边,在取砂浓度好的位置,靠车舵和侧推抵消风流影响,进而固定船位进行取砂。

实践证明这是一个非常高效的方法,原本需要四个小时的工程量现在缩短至84分钟,大大缩短了施工周期,成功突破了项目施工的供砂瓶颈,助力拉满基槽疏浚“进度条”。

受疫情影响,船舶的“管、用、养、修”与陆地隔绝,加上海外物资紧缺和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魏永鹏带领团队自力更生攻破“卡脖子”修理技术难题,通过边施工边修理、细化设备维保、耙齿覆层碳化钨、“十齿钉耙”技改和创新淤泥层走抛、摊铺、“疏浚+回填联合施工”等工艺工法,节约成本近百万元,提升了施工生产效益,更是创下了2022年主机运转8290小时的新纪录,在马尼拉湾刻下了一项新的“中国高度”。

2023年1月20日,菲律宾马尼拉湾口海域风急浪高,正在这一带作业的“浚洋1”值班船员发现右舷艉部约700米处一艘散架下沉的渔船上,4名落水人员正不断地用水桶、旗子等物品向附近过往船舶挥手求救,但均无响应。

尽管施工繁忙,开往落水区救人不知要花多长时间,但魏永鹏仍不假思索地下达了指令:“停泵,营救落水人员!最终,经过一次又一次尝试,“浚洋1”终于成功营救了菲律宾四位落水渔民,充分展现中交人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

“时间珍贵,但生命至上,我们只要遇到这种事情,不分国籍、不分种族,都会援手相救。”魏永鹏说道。在马尼拉湾参建期间,魏永鹏还引导船员与菲律宾驻船海岸警卫队和睦相处,并尽最大可能提供力所能及的协助,为推动中菲构建“三好关系”做出了积极贡献。

如今,魏永鹏带领“浚洋1”奔赴马尔代夫,再次投身“一带一路”沿线建设。他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我们重任在肩,行而不辍,履践致远。” (中国日报社广东记者站 邱铨林)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