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碳所:“碳”寻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

广碳所:“碳”寻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3-08-24 16:1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作为大湾区唯一兼具国家碳交易试点和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试点的双试点机构,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广碳所)深耕环境权益交易业务、绿色金融业务、碳中和业务领域,运用市场化手段推动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截至2023年8月初,广碳所累计成交碳排放权29,827.58万吨,累计成交金额67.89亿元,累计成交量和累计成交金额均为全国各试点区域碳市场第一。二级市场碳配额现货年交易量自2019年起超过同期欧洲能源交易所,于2020年超过同期韩国交易所,位居世界前列,是目前我国最大、最成熟、交易最活跃的区域碳排放权交易机构。

坚持“绿色”先行,市场化机制助推行业减排

电力、钢铁、石化、水泥、造纸、航空六大行业的高排放企业碳排放量占广东省碳排放总量约70%。通过参与碳交易,在碳市场控排企业2019年和2013年企业边界一致的前提下,碳交易的电力、水泥、钢铁、石化控排企业排放量实现了绝对量减排,减排幅度达12.3%,有效减缓了第二产业排放总量的上升。碳交易机制的实施对落后产能造成更大的成本压力,推动落后企业逐步退出市场。自纳入碳市场以来,已有66家落后企业关停、停产或降产至控排门槛以下,该类企业年排放量规模达1480万吨。碳市场机制的实施有效促进广东实现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的目标。。

强化“绿色”赋能,搭建“两山”双向转换通道

广碳所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脱贫攻坚与生态保护并重,在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力度的同时,增加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不断扩大碳市场的生态补偿政策实施范围,为粤东西北地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开展护林、巡林等生态保护提供激励和补偿。2018年,在广州市花都区的支持下,花都区梯面林场公益林碳普惠制项目实施,为实现生态保护和价值实现的良性循环提供了样本,开启了广东碳普惠项目交易的序幕。

此后,广碳所依托碳普惠制开展碳普惠项目开发和核算,逐步向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原中央苏区等地区倾斜,全面开展广东省碳普惠制核证减排量(PHCER)交易,特别是以林业、分布式光伏为代表的碳普惠核证减排量,高于碳排放配额同期成交价,体现了社会对于PHCER公益性质的认可及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有效助力重点地区的乡村振兴。截至2023年6月30日,广东碳市场PHCER累计成交量538.50万吨,成交金额1.245亿元;累计备案签发碳普惠项目184个,签发PHCER194.83万吨。为项目业主创收4245.98万元,为贫困村、苏区老区、民族地区带来直接经济收益约2466.66万元,为林业碳汇项目业主创收3924.98万元。

厚植“绿色”资本,深耕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田”

落户花都以来,广碳所借助花都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战略定位优势,以花都区在广州绿色金融政策理论研究、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方面提供的政策支持和平台资源为重要动力,充分发挥国家首批CCER交易机构、广东省碳排放配额交易平台、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绿色金融标准工作组创始成员单位、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理事单位、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联盟牵头发起单位等行业“引领者”角色,开创业内多个“首个”。

标准研究方面,参与制定涉及国际、国家、行业、地方和团体标准26项,参编中国首批绿色金融标准《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JR/T 0227—2021)、《环境权益融资工具》(JR/T 0228—2021);牵头制定中国首份碳金融领域国家行业标准《碳金融产品》标准(JR/T 0244—2022)是。政策研究方面,先后承接国家和省、市、区政府以及国际机构绿色要素政策机制研究近50项。智库建设方面,作为全国首家交易所机构加入“生物多样性金融伙伴关系(PBF)”,助力解决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短缺、推动系统性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组建大湾区首个碳金融创新实验室平台——广州市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碳金融中心;首创启动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平台,搭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转化路径和服务体系。产品创新方面,支持金融机构创新推出并成功落地多个行业全国首笔“碳账户”+“供应链金融”模式的“绿色碳链通”融资业务、广东省首笔贷款利率挂钩控排企业单位产值碳排放的信贷业务、广东省首笔基于绿色(碳减排)票据认证机制的绿色票据贴现业务等各项创新产品。在市场化助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领域,推动广东省首宗适用认购碳汇替代性生态修复模式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在广州落地。

乘风“绿色”机遇,培育经济发展转型新势能

随着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提出,大量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机构纷纷采取主动提出减排目标、采取减排措施,碳中和正在成为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新风尚,碳中和综合服务新兴业态正快速形成。广碳所率先把握先机,结合平台资源优势以及行业专业经验,不断延伸服务链条,创新推出“一站式”,“全流程”碳中和综合服务业务模式,在碳核查、碳抵消、碳中和认定及信息披露等环节提供咨询指导。

2021年以来,为社会各界自愿碳中和行动进行碳中和认证服务超过150笔,协助通过自愿碳市场抵消碳排放量近8万吨,为区域创建“首个零碳网点”、“首个零碳会议”、“首个零碳工厂”等提供有益支持。2023年4月,独家研发并上线全国首个综合碳账户管理平台——读碳,通过数字化赋能创新,建立以碳账户为核心,碳中和服务为拓展的数字化碳数据管理领域的重要尝试,为我国健全碳核算体系作出有益实践。构建“专业培训+公益科普”的双线能力建设模式,为各行各业培养培训“双碳”领域人才超10000人,为碳市场注入动力,凝聚社会绿色发展共识。

扩大“绿色”朋友圈,加快打造内引外联示范窗口

十四五以来,广碳所以广东省“十四五”规划“深化碳交易试点,积极推动形成粤港澳大湾区碳市场”为行动指南,持续开展“双碳”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碳市场建设,探索广东碳市场与港澳互联互通,建设绿色低碳湾区,研究构建“一带一路”国际交往新平台。广碳所先后与香港交易所、澳门低碳发展协会、中银香港、中信证券、安永等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参加香港、澳门环保展,与香港澳门机构开展合作交流。协助澳门推出澳门碳普惠机制,促成澳门加入由广碳所联合8家国家级试点碳排放权交易平台共同启动的“碳普惠共同机制”,推动粤澳碳普惠互认,打造区域合作的样板。(中国日报社广东记者站李文芳)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