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区发布广州首个“图书馆之城”品牌

黄埔区发布广州首个“图书馆之城”品牌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2-08-17 15:2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8月16日,以“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的社会参与”为主题的国家文化遗产与文化发展学术研讨会(2022)在广州市黄埔区召开。当天,黄埔区发布了广州市首个“图书馆之城”品牌——“埔书房”,标志着该区通过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迈入新阶段。

本次研讨会由广州市黄埔区文化广电旅游局、广州文化遗产与文化发展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中山大学国家文化遗产与文化发展研究院主办,黄埔区图书馆承办。“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是新时代公共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基本趋势。”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国家文化遗产与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程焕文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社会力量参与是当今我国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和难点。

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首席专家)、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李国新在主旨发言中表示,社会力量的参与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激励,需要有相关政策规范和促进。他认为,发展普惠性非基本文化服务,既要防止公共文化服务完全政府路径依赖,又要防止社会化发展成为政府事权“推责任”和“甩包袱”的借口。

“当图书馆遇到产业园区,我们碰撞了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议题,在碰撞和探索中展示了黄埔区先行先试的勇气和灵活应变的智慧。”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张靖表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关键是处理好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使三者能通过合作来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她认为,黄埔区产业园区的社会力量合建分馆,在互惠互盈的基础上实现公共文化库的区域营商环境建设,创新了基层公共图书馆设施建设的运营模式。

近年来,黄埔区持续推进“图书馆之城”建设,在实现图书馆街镇全覆盖的基础上,引入社会力量大力推进图书馆总分馆建设,在全国首创“政府资源补给+企业自主运营+社会力量参与”总分馆制建设“黄埔模式”——由政府提供图书资源、数字资源以及部分启动资金,企业配套投入场地、资金开展图书馆建设,撬动社会各界参与公共文化事业建设,打造一批具有鲜明特色和人文品质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该模式还被列为黄埔区营商环境改革创新样板并获全省复制推广。

“黄埔区在公共文化建设方面一直在创新,与其他地区社会力量参与不同的是,它将公共文化服务延伸到了基层的每个角落,搭建了好的平台,为社会力量的参与提供发展机遇和空间,实现了双赢,这个模式是广州市乃至全国都可以复制和借鉴的。”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国家文化遗产与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程焕文表示。

据了解,黄埔区在全国创新制定相关政策,对新建面向公众开放艺术馆、图书馆的企业给予最高200万元奖励。疫情之下,该区再次创新开展“一次性疫情补助发放”工作,给予各社会力量分馆一次性财政拨款补助,有效保障社会力量分馆的正常开放,从制度层面激发社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积极性,区内企业纷纷响应。

目前,黄埔区“图书馆之城”建设达到了每7000人拥有一个图书馆的全国领先标准,包括1个总馆,2个直属分馆,20个街镇、社区分馆,24个与社会力量合建分馆,144个社区(村)综合服务中心,105个校园服务点,28个与社会力量合建服务点,115个智慧公交站亭以及100余个职工书屋,同时建成各类型阅读新空间500多处,实现全区104所学校与全市公共图书馆图书通借通还。黄埔区图书馆主要阅读服务效能指标连续5年位列全市各区第一,服务体系建设获广州市区级图书馆第三方评估指标体系第一名。

通过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共阅读空间建设与运营,黄埔区进一步加大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力度和广度,打出了“品阅黄埔”“品乐黄埔”“埔阅万家”“埔声悦尔”“有品文化在黄埔”等系列服务品牌,有效地涵养了黄埔的文化气质和城市文明。黄埔区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达到3406场,活动参与近230万人次,开展少儿阅读推广活动就多达1344场,“埔阅万家”阅读推广活动等有效地打通了全民阅读服务“最后一公里”。(中国日报社广东记者站)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