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精力搞创新 埋头攻关“卡脖子” 广州黄埔这群中小企业“小而不凡”

集中精力搞创新 埋头攻关“卡脖子” 广州黄埔这群中小企业“小而不凡”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1-10-20 14:2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2018年10月22日至25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广东,对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提出新的要求,强调以更坚定的信心、更有力的措施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

三年来,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牢记嘱托,在政策支持、金融服务、审批筹建、知识产权、氛围营造等多方面用力,厚植“中小企业能办大事”沃土——让中小企业能心无旁骛做主业、集中精力搞创新、踏踏实实办企业,办成更多大事。

10月19日,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中小企业能办大事”新闻发布会在该区“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先行示范馆举行。记者从会上了解到,三年来,一大批中小企业在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发展壮大,全区80%以上规上工业企业、8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均是中小企业,80%以上授权发明专利和技术创新成果来自中小企业,2020年实现“小升规”企业达141家,中小企业已成为黄埔区冲刺“万亿制造”的主力军。目前,该区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2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68家,分别占全市的47%和30%。

最强支持力度

鼓励中小企业突破“卡脖子”难题

黄埔区、广州开发区集聚中小企业近4万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100家,数量稳居全国经开区第一,涌现出一大批拥有独门绝技的“单打冠军”或者“配套专家”。据统计,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全区3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发明专利授权量稳居全国经开区第一,荣获中国专利金奖3项、国家科学技术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16项。这些在产业链、供应链上“小而不凡”的企业,成为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的重要载体。

黄埔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雷敏表示,三年来,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夯实基础补齐“断链”,为中小企业解决“卡脖子”难题提供强力支持。该区瞄准芯片、半导体、基础工业软件、智能传感器等产业基础薄弱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先后出台了IAB政策、“信创10条”、“智能传感器20条”、“专精特新10条”等政策,每年支持不少于10亿元,从经费、融资、人才、平台等多方面鼓励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从基础工艺、技术、产品“单点突破”,助力关键技术应用创新与产业化。

“黄埔区通过联合银行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目前我们公司通过资金池获得了银行贷款1000万元。”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正旭说。

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做好创新链和产业链“双链融合”,引入中科院等13家大院大所,支撑区内中小企业开展核心产业化技术攻关。已落地的工信部7所部属院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为区内中小企业的创新提供数字化信息平台、技术概念验证中心、多层式专家智库、产业技术交易中心、技术经纪人培训基地、校企联合中试基地等特色载体,加速“产学研用”融通创新。

“我区还将率先推行‘揭榜挂帅’‘职业技术经纪人’等机制,由国企牵头推动房产经纪人向科技助推人转型,形成‘国有配套资源开放+研究院所顶尖技术产业化’的国有资源为科研资源‘保驾护航’的成果产业化生态体制。”雷敏说。

最全培养链条

培育更多科技型中小企业

黄埔区科技局副局长黎集怡介绍,该区不断完善“创业-高企-瞪羚-独角兽-百亿级高企”政策培育体系,建立了一条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路径。目前全区认定瞪羚企业413家、独角兽(潜在独角兽)企业22家。在该区孵化-成长-壮大的小鹏汽车、文远知行、亿航智能等已成为全球科技领域的“领头羊”。

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广泛参与龙头骨干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牵头的项目,组建创新联合体“揭榜攻关”,是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推动培育更多能办大事的中小企业一大举措。

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是黄埔区3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之一,2021年9月13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成功上市。该企业联合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共同组建粤港澳大湾区高端科学仪器创新中心,规划建设质谱技术研究院、质谱产业研究院、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科学仪器企业孵化器等,构建质谱行业生态。

截至目前,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已建设5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49家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超过300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量居全省前列。

黄埔区发展改革局副局长吴捷峰介绍,“十四五”期间,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将建设万亿级产业集群,并高质量打造新型显示、汽车制造、生物医药与健康、集成电路四大新兴优势产业链。通过鼓励龙头企业延伸放大核心优势,支持中小企业深耕细分领域关键技术,培育一批成长型科技新贵,实现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目前,全区集聚航天云网、阿里云•飞龙等20余家工业互联网平台和70多家工业互联网服务商,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

同时,该区积极构建“1+1+3+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形成以广州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引领,以高水平创新研究院、一流高校等为支撑的科技战略创新集群。累计建成62家众创空间,109家科技企业孵化器,7家科技企业加速器,规模居华南之首,打造了一条“创客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的完整孵化链条。

最优营商环境

为中小企业创新保驾护航

全面激发中小企业活力和创造力,离不开一流的营商环境,特别是提高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降低企业创新成本。

“通过不断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促进土地、人才、资金等要素高效有序配置,支持中小企业成为技术创新重要主体。”广州开发区营商环境改革局副局长廖菁说。

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在土地管理方面勇于创新,率先试行“带规划方案”出让用地,推行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实行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供应。大大加快了优质企业的成长速度,降低了发展成本,让企业能轻装上阵。

其中,开展“摩天工坊”试点是该区创新土地管理的一大亮点举措。目前全区已批摩天工坊项目3个,涉及用地面积10.69万平方米,推动“园区上楼”,进一步降低了企业的用地成本。

在打造规范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支持中小企业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方面,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一向走在全国前列。

该区率先将区块链、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技术应用到政务服务。在全国首推100项智能秒批(核)事项,实现“人工秒批”到“智能秒批”。由该区推动成立的全国首个经济功能区政务服务改革创新合作联盟已实现与北京、天津经开区268项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推出“黄埔区政务雷达”小程序,打造服务多元、全程可视、功能一体的指尖政务生态。设立“一站式”企业首贷、续贷服务中心,建立抢单、兜底、过桥等服务机制,提高民营企业及中小企业首贷、续贷可获得性。全省首推惠企政策“免申即享”,1081家企业通过“免申即享”收到扶持资金4.19亿元。

作为“国家知识产权综改试验田”,黄埔区、广州开发区过去三年在知识产权保护覆盖、监管方式创新方面的努力也成为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动力源。该区通过推进国家专利局审协广东中心等平台建设,设立中国(广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成立粤港澳知识产权调解中心,组建海外知识产权维权联盟,集聚广州知识产权法院、仲裁委等17家知识产权保护机构,为企业创新构建了集行政执法、司法保护、调解仲裁、行业自律、海外维权为一体的大协同大保护格局,支持亿航智能利用知识产权保护核心技术和建立品牌有关做法入选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小企业优秀案例。(中国日报社广东记者站)

【责任编辑:黄河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