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资本活力指数报告发布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8-08-23 09:18:29
分享

8月22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资本活力指数报告在深圳发布。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和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共同主持研究和编写的《中国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资本活力报告》,充分利用上市公司这一城市经济的“风向标”,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资本活力进行合理的研判和预测,并进一步考察区域内城市经济的竞争力。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学术委秘书长冯奎在报告会上说,报告依据经济运行的微观数据,将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内所拥有的资本市场,以及区域内城市所拥有的上市公司总数量、上市公司总市值和上市公司产业分布,作为度量城市资本活力的核心指标,以此分析大湾区资本活力总体状况和区域内城市资本活力内部结构。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陈宪教授在发布上说,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资本活力极具发展潜力。2001年至2017年,该区域的上市公司数量和总市值保持了稳定良好的增长态势。大湾区(含港澳)的上市公司数量从626家增长至1803家,年均增速为16.94%,上市公司总市值从3.6万亿元增长至25.9万亿元,年均增速达42.32%。与环杭州湾、京津冀相比,该区域各项资本活力指标也已遥遥领先。2001年至2017年,大湾区(内地城市)上市公司总数占全国境内外上市公司的总数比重由9.3%增长至15.1%,占全国的境内外上市公司总市值的比重从10.0%稳步增长至19.0%。

资本化程度方面,2017年,大湾区(含港澳)上市公司总市值占该区域GDP比重已达209%,处于较高水平。人口效率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的表现尤为突出。截至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的百万人均上市公司数量及人均市值均超过了京津冀和环杭州湾地区,增速保持稳定。产业结构方面,2001年至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逐步开展了针对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改革,经济增长由以往的九大支柱产业驱动,转变为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联合驱动。

报告编写组成员上海交大夏立军教授说,未来粤港澳大湾区依托区域、制度、产业等优势,依靠充足的创新创业驱动力,区域内两个城市的资本市场(深圳、香港)和区域内全体上市公司未来的增长将十分可观。

报告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资本活力的更优发展,还存在较大的空间。例如,区域内部城市资本活力在城市间差异较大,产业和创新不均衡,亟需深入推进区域内一体化发展,有待从顶层设计、制度环境、政府治理等方面继续着力,才能更好地提升城市资本活力,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展望未来,政府应充分发挥引导和监管作用,提高治理水平,促使产业集聚与扩散更为合理,进一步激发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内城市资本活力。要推进金融创新改革试验,完善企业资金链,形成多品种、多方位的资本要素市场,助力地区建设世界级金融中心。要以港深为核心,聚焦全球优势资源,建立开放性创新体系,打破“一廊十核多节点”空间格局的行政壁垒,促进形成世界级智慧城市群。同时,要从顶层为大湾区设计出更为有效的发展协调机制,提高区域合作效率,实现地区优势互补、共赢共荣,并逐步探索出适合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的中国特色治理模式。

(中国日报深圳记者站)

分享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