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   >   本网专稿

西方移植界大咖来华“取经” 点赞中国“无缺血”移植——将在全球合作推广“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和理念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8-03-26 09:47:18
分享

3月21日,国际著名肝移植专家罗伯特•波特(Robert J. Porte)教授率团队6人到中山一院器官移植中心参观学习何晓顺教授团队开创的“无缺血”肝移植技术,对中国器官移植技术和理念的飞速发展特别是“无缺血”移植理念赞叹不已。

作为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移植中心主任,波特团队此行还与中山一院器官移植中心签订了一项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无缺血”移植方面开展国际合作,将这项新技术新理念推向全球各地。

格罗宁根大学医学中心(UMCG)位于荷兰北部,是世界上最大的医院之一。该医疗中心的员工近17000人,1400张病床,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植中心之一,所有可能的器官移植手术都能在UMCG进行,包括多器官联合移植在一次手术中完成。

波特教授现任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移植中心主任,是国际著名的器官机械灌注专家。他发表了SCI论文200余篇,并且是《Hepatology》、《Journal of Hepatology》等国际知名杂志编委。

去年7月,中山一院何晓顺教授团队完成了世界首例“无缺血”肝移植手术,破解了器官移植的世纪难题,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的轰动。远在荷兰的波特教授阅读到美国移植杂志网站头条介绍“无缺血”肝移植的论文和视频后激动不已,他通过邮件与何晓顺教授取得联系,并提出想来中国参观学习这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器官移植技术的愿望。

波特教授此次来中国,在中山一院先后全程观摩学习了两台“无缺血”肝移植手术,他对中山一院器官移植中心的医疗技术水平赞叹不已:“你们的手术太精彩了!”他表示,“在网上看到这种手术的报道跟现场观摩看到完全不一样,经过四天的实地考察,感觉印象更加深刻,带来的冲击更加震撼。”

波特说,这是他第六次来中国,而这一次是专门来学习“无缺血”肝移植理念和技术的。其实这不是波特教授第一次为中国器官移植点赞,在去年12月广州举办的2017中国-国际器官捐献大会上,波特教授在谈到何晓顺教授团队率先在全球实施的“无缺血”肝移植手术时就表示,“中国器官移植技术已从国际先进水平的跟随、效仿者,走到了国际舞台的中央”。

波特教授说,荷兰具有非常先进的医疗技术,有非常长久的器官移植历史。此次访问中山一院器官移植中心,通过观摩学习,波特团队对何晓顺团队首创的“无缺血”肝移植技术印象非常深刻,希望尽快建立荷兰团队跟广州团队进行紧密合作,将这个技术更好地向全世界推广。

据了解,在此次访问中山一院器官移植中心期间,波特教授代表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移植中心与广州中山一院器官移植中心签订了一项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外科领域特别是器官移植方面展开深度合作,为把“无缺血”技术和理念推向全球作出努力。

何晓顺教授表示,中山一院在近期将把“无缺血”技术应用于肾脏移植,首次将该技术肝脏移植以外的器官移植方面,未来还将应用于心脏和胰腺等移植,相信通过“无缺血”的技术,病人的预后会有更大的改善,真正实现器官从“冷移植”时代到“热移植”时代的转变。

器官移植是二十世纪医学领域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素有“医学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之称。

1954年,美国波士顿的彼得•布伦特•布里汉姆医院的约瑟夫•穆瑞、约翰•梅瑞尔和哈特维尔•哈里森医师在一对同卵双胞胎之间进行了肾移植,移植的肾脏存活了8年。这次手术被后人视为现代器官移植的开始。

器官移植技术问世60多年来,欧美发达国家一直是该领域的领跑者,是国际器官移植领域标准制定者和主导者,先后攻克了器官移植中血管吻合、移植物保存和器官排斥三大难题,使器官移植技术成熟运用于临床。

专家指出,中国器官移植起步晚、底子薄,一度还因使用死囚器官在国际上饱受诟病,在理念上、器官捐献协调模式、抗体介导排斥反应的预防、移植后感染等方面,尤其是器官质量问题等方面跟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不小差距。

器官移植技术问世63年以来,移植过程中的缺血损伤这一核心问题一直以来未得到解决,不仅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也成为器官移植发展的“技术天花板”。尽管全球科学家进行了半个世纪的努力,器官移植的这一“先天缺陷”仍未得到根本解决。

2017年何晓顺教授团队通过一系列的技术创新成功实施了全球首例“无缺血”肝移植术,达到了器官在生理状态下的理想移植。至今已成功开展了数十例“无缺血”肝移植,临床实践表明,该模式下的手术过程及术后康复具有传统肝移植不可比拟的优势。

具体而言,“无缺血”肝移植技术避免了移植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术后肝功能显著优于传统手术,患者迅速康复;显著降低了肝移植手术风险,保护了受者的心、肺、肾等功能,减少了危及生命的“复流后综合征”的发生。移植肝脏始终处于“工作”状态,更适用于挽救肝衰竭等危重症患者;使用该技术,部分“边缘性器官”可以移植,扩大了器官来源,提高了捐献器官的利用率;减少移植术后常见的、棘手的胆道并发症、移植肝功能不全等,明显改善患者远期预后;供肝炎症级联反应未启动,血管内皮屏障完整,或可减少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甚至减少移植术后肿瘤复发。

何晓顺教授介绍,为了提高器官移植的疗效,团队从数年前开始致力于自主研发“多器官功能修复系统”。这种“多器官功能修复系统”可在手术前模拟人体的机制,为器官提供血液,从而提高器官功能。其过程是:摘取器官前,医生先将连接肝脏的血管接入“多器官功能修复系统”,在断掉原有血液供应的同时,由“多器官功能修复系统”替代人体的供血机制,从而实现平稳过渡。供肝植入移植受体时,将受体的血管接入“多器官功能修复系统”,在由受体的血液循环系统“接管”的同时,将机器撤离。在这个过程中,肝脏里的“血一直是热的”。

5年来,何晓顺团队在大动物身上进行了近百例移植实验,并获得了一系列技术创新。这项新技术未来还可延伸至心、肺、肾等的移植上。

中国工程院王学浩院士认为“这项新技术可延伸至其他器官移植上,有望重构器官移植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将该学科的发展带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世界移植学会前任主席弗朗西斯•德尔蒙尼克(Francis Delmonico)在2017中国-国际器官捐献大会上也表示,以“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为代表的一系列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新技术与新标准不断涌现,让中国成为了世界的焦点。中国器官移植正大踏步地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心,将为世界器官捐献与移植事业作出更大贡献。这一技术和理念的革新,将推动中国器官移植实现“弯道超车”成为可能。(中国日报广东记者站)

分享
标签: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