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   >   广东新闻

妇女节特辑 | 广外“中华文化传播女使者”

作者:广外新闻社 来源: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8-03-09 10:57:44
分享

一年一度的“三八节”来临之际,新闻网特别策划了“中华文化传播女使者”系列报道,采访我校海外孔子学院三位女性中方院长:上学期卸任归来的佛得角孔子学院郑庆君、日本札幌大学孔子学院余六一、俄罗斯乌拉尔大学孔子学院陈辉。聆听她们如何战胜离家的情愁以及身体不适等不利因素,如何克服在异国他乡遇到的语言、饮食、文化等种种困难,为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了解,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发展中外友好关系,构建和谐世界所做的努力。

郑庆君

  把汉语教学推进到佛得角国民教育体系

妇女节特辑 | 广外“中华文化传播女使者”

在孔子学院办公室老师的帮助下,我们约到从佛得角孔子学院归来的中方院长郑庆君教授。她身材娇小,长发披肩,看起来年轻时尚。短短的两个半小时的交流,她思路清晰,话语幽默,办公室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对于担任佛得角大学孔子学院首任中方校长的心路历程,她云淡风轻,“能取得一些不错的成绩,离不开团队的共同努力,感谢我有一批很好的合作伙伴;离不开我们大学、中国驻佛大使馆、佛得角大学、佛中友好协会等的大力支持,这不是一个人的努力,而是一批人的努力”。

38天,从0起步保证佛大孔院按时开学

2015年12月18日下午三时,佛得角大学孔子学院里张灯结彩,隆重的揭牌仪式在这里举行。很少人知道,38天前,这里还是两间一无所有的空房子。

2015年11月9日,郑庆君带领三名志愿者兴冲冲到达佛大孔院时,不啻“受到暴击”——她6月份就交给佛方的孔院办公室装修方案没完工,孔院秘书还没有人选,本应为中方院长和教师找好的住所还没有影子……面对严峻的现实,郑庆君无处抱怨,也不能考虑太多,她只有一个念头:“不能辜负国家和学校的期望,必须保证年底前孔院正式揭牌开学!”随后,郑庆君带着几位志愿者,在附近廉价酒店住下,每天啃着干枯的面包和难以下咽的意面,没有蔬菜米饭,吃到嘴角流血,一边找房子,一边开始孔院的各项采买。

“孔院几乎所有家具设备,大到各类电器一桌一椅,小到一支笔一张纸,都是我和秘书两人没日没夜四处奔波购买的”,郑庆君神情凝重,沉浸在回忆之中。最让她骄傲的是一张乒乓球台,“那是孔院的百宝多用桌,兼有学生的乒乓球台、阅览室读书桌、接待来宾饮茶桌、文化活动餐桌、孔院会议桌、做横幅练书法工作台……真是超值,一物N用”!郑庆君会心地笑着说。

6次洽谈7次修改协议,把汉语教学推进到佛得角国民教育体系

如果说用38天时间,让一无所有的孔院神速建立是创造奇迹,那么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将汉语教学推进到当地国民教育体系简直就是实现不可能了!然而,郑庆君她做到了。

佛得角是一个远离非洲大陆,独立在大西洋海上的小小岛国,全国人口仅有50余万,且分布在10个岛屿。随着办学规模的逐步开展,郑庆君意识到佛得角孔院的最大风险与未来挑战:办学规模如何稳定与增长,特别是汉语教育能否持续发展?于是,抓住2016中佛友好交流40年庆典以及新一届政府上台期望扩大与中国交往的机遇,在中国大使馆的积极支持下,郑庆君带领外方院长与孔院秘书6次与佛得角教育部展开洽谈,7次修改双方协议。付出最终结出硕果—— 2017年5月,孔子学院与佛得角教育部签订了在佛得角中学开展汉语普及教育项目的合作协议,从2017年9月开始,汉语教育在佛得角迎来了全面发展的新机遇。

成功的基础自然是有赖于郑庆君全身心的投入:秉承“文化搭台、语言唱戏”的理念,在办学起步的2016年,孔院共举办、协办及参与各种大小文化活动高达55场,在佛得角文化界、教育界、外交界均赢得了广泛影响和良好赞誉,将文化活动打造成了孔院品牌,为佛教育部在中学大胆实施汉语普及教育项目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2017年虽把重心转移到教学,但孔院全年举办、合办及参与的各类文化活动仍然高达25场。

短短两年,孔院迅速发展。2016年,注册学员为448人,22个教学班;2017年,由于下半年佛得角中学汉语普及教育项目的推进,孔院办学规模扩大到74个教学班,注册人数1636人,是2016年的近4倍。

“每天朝六晚十二”,这是她在佛得角的作息规律

“每周五加二,白加黑”,这是郑庆君在佛大孔院的工作模式。“佛得角早上6点是国内的下午3点。国内布置工作都很急,很多时候必须赶在当天完成或处理,如果不抓紧,就不能赶在国内下班前提交材料了,不早起怎么行啊?”所以在佛得角期间,郑庆君每天清晨6点就要起床处理国内安排的工作。9点左右再搭乘“类似国内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公交车”前往六七公里外的孔院“正式上班”,与佛大各机构进行沟通,安排孔院的各类教学与文化活动……等到她完成了当天的工作走出孔院的大门通常已经是晚上七八点。回家后,郑庆君还要继续处理国内的很多学生或拟任志愿者的问题,“几乎没在12点前睡过觉”。

郑庆君大学是英语专业,硕士、博士是汉语言文字学专业,是真正的语言教学内行人。在繁重的管理工作之外,郑庆君一直坚持实行听课、备课、评课制度。在孔院开设出本土汉语教师培训班之后,郑庆君担纲其中的主体课程《汉语基础》,她觉得没有把自己的汉语本事吐出给这些学子,实在有些可惜,“白天没有时间,我就坚持晚上授课”。

对于工作之外的个人生活,郑庆君则是一再压缩。在吃饭问题上,她对自己非常狠,“中午的时候使劲吃,多吃一点,这样晚上就不会感到那么饿了,节省了吃饭时间”。住宿上,国家汉办有规定,中方院长可以租住80平方米的两室一厅。可是在佛得角两年,郑庆君一直蜗居在一个不到五十平米的一房一厅中,“一开始想着暂时落脚,可是后来也一直没有空闲。准确地说是没舍得花时间为自己再找房子,就安慰自己说是为国家省钱吧”。事实上,房子真的太小了。最后半年,郑老师的先生实在是放心不下她,一退休就前往佛得角做她坚强的后盾。可是到了那里,他只能睡在卧房的地铺上面。

工作之外,她是工作人员的“郑妈妈”

作为首任中方院长,郑庆君于佛大孔院而言,无疑是类似于“严父”的支柱角色。然而,对于同在孔院工作的老师与志愿者们来说,她则更偏向于“慈母”,“我跟他们的关系可好了。”

佛得角是西非岛国,共有10个小岛,气候宜人,“但是蔬菜、水果比较少,大部分靠进口;中餐馆也没几家,这对我们是很大的挑战”。她把每一位志愿者和学生都当作自己的孩子与家人般对待,虽然工作很严,但是对他们在生活上或是在工作上的困难,她都尽最大努力为他们提供帮助,“每个人提的要求我都不会忽略”。第一批志愿者是跟着郑庆君一起到达孔院,第二批第三批志愿者到达和离开孔院,郑庆君都亲自前往机场接机和送行。从中国到佛得角没有直航,通常要辗转几站,经历三、四十个小时才能到达,每一次的到达航班都是在半夜一、两点。

逢到谁生日,郑庆君都会把全孔院工作人员召集在一起。最常用的办法是,给寿星买个蛋糕,然后她自己在家里炒几个菜煮点饭带到孔院一起庆祝,让孩子们感到一份远离祖国和家人的温暖。“不过比较遗憾的是,只有第一批和第二批志愿者和孔院的专职教师、秘书、外方院长过到了我亲自操持和布置的生日,而第三批志愿者我带的时间只有两个多月,我无法做到为每个人过一次生日,因此也就没有再坚持了。但我答应他们,回国后一定再补,集体过一次!”

孔院的工作秘书布鲁尼是个26岁的年轻人,曾经在中国留学过,非常地敬业能干。郑庆君对布鲁尼的关怀无微不至,布鲁尼直接就称呼她“中国妈妈”,并且说,“She is more than a director, she is a mother, almost to everyone”。的确,大家都把她称作“郑妈妈”,连40多岁的第二任外方院长都这样地称呼她。

正如与郑庆君教授在佛得角共事最长的专职教师苏春所说:“越了解郑老师,就越敬佩郑老师,也越心疼她。您辛苦了,孔院感谢有您!”

余六一

  延续中华文化魅力之感动

妇女节特辑 | 广外“中华文化传播女使者”

妇女节特辑 | 广外“中华文化传播女使者”

余六一,我校东语学院教师。因被中国文化的魅力和孔院所肩负的传播与弘扬中国文化的意义而打动,余六一毅然提交了申请担任日本札幌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的申请书,于2015年来到札幌。在过去的三年中,她孜孜不倦地将自己因中国文化而生的触动传递给越来越多的日本民众。

深感文化魅力,勇担传播重任

2007至2008年间,余六一在日本神户女子大学作为客座研究员担任汉语教学工作,“教学期间我发现有许多日本的孩子其实很愿意了解中国,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文化魅力的所在,也让我觉得如果有机会再回到日本,向日本民众介绍中国现状会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于是,一颗“传播中国文化,让更多日本民众感受到中国文化魅力”的种子便悄然种于她的心中。

种子的生根发芽需要契机,而这一契机在2014年悄然到来。这一年,她参加了大学的行政教师双向挂职锻炼,在国际交流参与处理了与孔子学院相关的事务并向曾经在孔院工作过的同事了解了相关信息。随着对孔院越来越深入的了解,余六一愈发深刻地认识到孔子学院对于传播与弘扬中国文化的意义,心中的种子便破土而出。“我认为孔子学院的工作实际上是为所在地的外国民众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文化大观园之门,通过各种方式,以对方听得懂、愿意听的方式来讲好中国故事,也借助孔院学员将中国故事传播出去,推动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她表示,作为中国人,如若有机会,能为这项事业做出贡献是一大幸事。而且札幌大学孔子学院是日本北海道地区唯一一家孔子学院,肩负的责任更重,“如若有机会通过每一堂课、每一次活动向札幌、向北海道、向日本的民众讲好中国故事、传好中国声音,便也尽了自己的绵薄之力了。”

克服困难挑战,收获成就感动

在担任札幌大学孔院中方院长之前,余六一一直从事的是教学工作,行政工作经验方面几乎是一张白纸。接任院长一职后,她发现全新的工作内容与工作环境是极大的挑战。比如制作年度预决算这项工作,是她之前未曾接触过的。为此,到任后的她马不停蹄地投入到对工作的熟悉当中。她在积极与孔院总部、广外沟通的同时,根据实际情况与日方进行积极协调与配合,在孔院团队的同事与孔院学员的理解与支持下,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并在2017年顺利实施了孔院新十年的转型与改革,其中包括教学对象与教学点的改变:

此前札幌大学孔子学院面向的学员以社会人士为主,在转型后,孔院的教学重点转向了大学的汉语教学,同时继续跟进2016以来实施的“札幌大学支援新阳高等学校汉语课程”项目,参与该项目的学生人数从2016年的8人增至20人。越来越多的日本民众,特别是年轻大学生开始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产生兴趣,愿意通过参与孔子学院的活动来了解中国。

举办中国文化活动对于扩大孔院知名度、宣传中国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札幌大学孔子学院所举办或参与的中国文化活动,在2017年高达53场次,其中包括第十六届世界大学生“汉语桥”演讲比赛北海道地区预赛、第十届“汉语桥”世界初高中生中文比赛北海道赛区预选赛(此次比赛共26名选手参赛,为有史以来参赛选手最多的一次)、“走进中国经济和社会”系列讲座(每次参加活动的人数平均40人)、“高中生中国文化体验日”活动(近50人参加)等等。

令余六一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每年组织的夏令营活动,许多孔子学院的学员们通过这个活动来到广外参加为期两周的汉语学习与交流,对中国文化、国情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好多孩子在亲眼看到真实的中国、亲身体验了中国文化后,回到日本之后就开始考虑为了更加了解中国而到中国留学,他们的这份热情也让我再次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感受到了自己的职责所在。”

文化联结心灵,感恩常驻心间

“我十分感谢孔院总部与广外能给自己这样一次机会,让我在参与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这项事业的同时,经历一段全新不同的美好人生。”怀着“向世界传递自己因中华文化魅力而收获的感动”的初心来到札幌大学的余六一,在任职期间不仅一步一步实现了初心,还收获了许多感动。“我刚来时不会做年度预决算,是日本这边的事务局长搬着凳子坐在电脑旁,耐心地教我怎么做的。很多孔子学院的中方院长都很羡慕我能遇到这样一位负责又热忱的事务局长。”而令她更感动的是,这位事务局长退休后还表示,因为和她的合作很愉快,所以只要她还在札幌任职,就愿意留下来继续协助工作。同时,孔院学员们对自己工作的协助与认同也令余六一难以忘怀。母亲节时她收到了一位学员送来的感谢卡片,上面写着“一日为师,终生为‘母’”。除此之外,她还为北海道优美的北国风光给自己带来的惊喜而感动:“在这里身为一个南方人的我亲身体验到了《北国之春》的歌词所描述的美景,看到了蓝天下的白桦林,听到了春来雪融时的潺潺流水声。”

但异国生活纵然美好,乡愁却仍不时挂上心头。在空闲时动手做做菜,与中国来的志愿者、留学生们分享家乡味成了一解乡愁的良药。“说起做菜,我们还组织了几次‘料理教室’活动,给日本学员们提供了接触中国料理,尤其是南方料理的机会,”她笑着说,“札幌的市民接触的多是中国北方的菜式,我教他们做的客家菜他们是头一次做、头一次品尝。他们为中国有这么多菜系、美食而惊叹。”

因被中国文化的魅力而感动,义无反顾担负起传播中国文化的重任,却又因此而与更多的美好结缘。在未来,余六一还将和孔子学院的其他老师与越来越多的学员一起,将这些美好与感动一直延续下去。

陈辉

  用心连结世界用步丈量人生

妇女节特辑 | 广外“中华文化传播女使者”

  陈辉,我校西方语言文化学院俄语教授,2014年至2018年在俄罗斯乌拉尔联邦大学任孔子学院中方院长。

身处异国:

“陌生与熟悉之间的交叉转换”

莫斯科时间上午7点,陈辉老师便开始与记者商量采访的事宜,电话刚接通,一个语气温柔、语调和缓的声音就从话筒中传了出来,气质优雅的教师形象跃入眼前。

四年任期接近尾声,回顾这四年的工作和生活,陈辉说:“最大的感觉是在陌生和熟悉中交叉转换、融会贯通。”从温暖的南国到了寒冷的北国,从三尺讲台上的教师变成了需要运筹帷幄的管理者。老师的主要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做好科研工作。但是在孔子学院这一平台需要做的还有更多。孔子学院的主要目的在于推广汉语和中国文化,院长的工作重心在于组织教学和开展文化活动,不仅自己要参与教学还要组织教学,设置课程和教学大纲,帮助志愿者迅速步入角色,除此之外,还要参与孔院管理工作,为了孔院进一步发展需要对原有制度进行完善等。

谈及对原有制度进行完善,陈辉坦言这是她任期中比较棘手的工作,需要中外双方细致磨合。“这个过程是非常艰难的”,但是,毕竟孔院运作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不改变和完善很难进一步长足发展。面对困难,她积极寻求解决方案。为调动外方积极参与,在合作的外方大学现有的管理规章制度基础上,让外方提出草案,中方团队对草案进行修改和补充。经过漫长的四年磨合时间,新版两校执行协议终于成功签署,通过该协议明晰了孔院的人事制度,确定了孔院人员编制和人员薪酬发放标准。

当然工作并不总是陌生而困难的,“也有熟悉的影子,因为管理意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很多时候是触类旁通的。”比如管理志愿者,陈辉笑道:“其实和管理孩子是差不多的”,都需要耐心沟通、合理地安排各项事务。“用心去做,就事不就人,心平气和慢慢来,一切都会慢慢好起来的。”话筒那边传来了爽朗的笑声。

文化交流:需要求同存异,因地制宜

因为这份用心,陈辉在孔子学院的四年收获了硕果,“最兴奋的成就当然就是孔院的发展了”,从2014年上任时学员还不到四百人,到了2016年之后学员数量过千人;参加HSK(HSKK)的学员人数从2014年的77人在2017年增加到533人……

这些数字背后除了祖国的日益强盛,国际影响力逐年增大,还有她日复一日的辛勤付出:团队合作方面,面对拥有不同文化背景和工作习惯的俄方工作人员,她选择求同存异,就事不就人,通过制定合理的制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宣传方面,孔子学院从2014年开始推出了网络空间,在试验了不同社交平台的传播效果之后,她创建了一个网站经常滚动关于孔院的资讯以及学习汉语的视频,这一网站到2016年时粉丝量已经达到一万多人,同时她还面向社区不遗余力地举办各式富有中国特色的活动,如“迎新春文化系列”、中文歌曲比赛、中俄摄影比赛等;教学方面,她对志愿者老师们反复强调传授知识是根本,同时教学方案需要因人而异,制定适合的方案;在招生对象方面也有所创新,从以前只招收收费生到推出免费的汉语培训班……这些举措让孔子学院的知名度不断增加,学员数量逐年递增。

工作之余:“喜欢用步丈量城市”

陈辉的研究方向是苏俄文学,苏俄文学的震撼性令她着迷。“俄罗斯的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是两元对立的,文学具有矛盾性,对问题的思考非常深刻、彻底。”而这种震撼性在俄四年感觉尤甚。四年里,她走遍了俄罗斯大部分:“行走在城市中经常可以观察到很多不同的元素,比如民生和建筑”。她享受着漫步在城市中的过程,这一过程伴随着对城市脉搏的认识与感知。

“我最喜欢的俄罗斯城市是圣彼得堡,去过好几次”。圣彼得堡被称作“帝国之都”,代表了俄罗斯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城市中矗立着当时辉煌时代留下的众多巴洛克风格以及哥特风格建筑,气势之磅礴之壮美无不向过往的游客展示着昔日强大帝国的威势。走在圣彼得堡的大街上,沿着涅瓦河畔,吹着凉爽的风,“有的时候会感觉到每块砖都有一个丰厚的悠长的,写着无限故事的历史。”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旅行中所见到的各色风景也让她更坚定了自己平和的人生态度:“坦诚地面对一切,关键是坦诚地面对自己,想想初心是什么。”她感恩着在俄四年的工作经历,不仅为她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还让她收获了成长。

图片 | 广外新闻网

文字 | 广外新闻网 编辑 | 卢芷琪

责编 | 刘红艳 王豪菁 胡军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