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国务院参事王京生: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是一对孪生姐妹,缺一不可

作者:王京生 来源:新华网
2017-09-25 10:27:14
分享
 
 

在9月21日举办的“2017国是论坛”上,国务院参事王京生接受了思客专访。在专访中,王京生强调工匠精神的重要性,认为秉持工匠精神制造的产品及其背后的职业精神,与一个民族的尊严、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关于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两者之间的关系,王京生用“孪生姐妹”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来形容,提出创新是引领,质量是基础。在专访中,王京生还表示,喜爱阅读的民族往往更擅长创新,如果中华民族能成为一个最善于学习的民族,我们肯定有无限广阔的前途。

专访国务院参事王京生: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是一对孪生姐妹,缺一不可

  新华网思客专访国务院参事王京生。新华网郭建伟 摄

以下根据专访整理而成:

国人抢购海外产品,说明我们离质量时代还有差距

思客:

本届“国是论坛”的关键词是质量,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质量之魂,存于匠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质量时代,我们为何要重提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对于质量的意义是什么?

王京生:

你提的问题很有意思。在我看来,质量时代的核心灵魂就是工匠精神。没有工匠精神的培育、发扬,没有工匠精神在产品之中的运用,质量时代是无法实现的。从我们国家复兴的角度来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总的奋斗目标。什么叫复兴呢?就是重拾历史上曾经辉煌、受人尊重的事情,重拾中国人的威信威严和我们文化文明的光辉。

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基本事实,讲到中华文明,我们会想到曾创造历史辉煌的诸子百家,但是有多少人一开始是通过读中国的先贤书来了解中国呢?我想那是很有限的,更多是通过中国的器物,和中国交往之中发现器物之精美,从而对这个文明产生向往,这也是丝绸之路带给我们的重要意义。丝绸之路当时是做商品交换,但恰恰是这种商品交换,使全世界都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极大兴趣,并且真心佩服你,这种佩服源于中国产品。

我觉得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历史上要强调两点:第一,思想学说的深厚;第二,发扬工匠精神,追求器物之精美。只有质量上去了,民族才能受到尊重。我曾经有一个结论,“一国产品之质量,乃一国之文明程度;一国产品之信誉,乃一国国民之尊严”。中华民族要想重拾尊严,必须发扬工匠精神,把我们的产品质量搞上去。

从现实来看,中国虽然做了那么多贸易,但是为什么中国人一窝蜂地去国外买东西呢?这就说明我们生产的东西还没有进入稳定的高端市场,甚至没有成为人们首选的消费品。这表明,我们离质量时代还有差距,而质量时代的到来和质量时代的形成,乃是我们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

所谓转型升级,大部分人认为是发展新动能、科技创新等等,这无疑是最重要的。但是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不断地提升质量,这也是转型升级。我们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家要完成供给,但是最核心的是要有效供给,要优质供给,而不是无效供给。

企业家精神让深圳走在全国创新的前列

思客:

在中国经济以创新驱动促进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创新精神与企业家精神同样很重要。您觉得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和企业家精神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王京生:

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我觉得是一对孪生姐妹,缺一不可。创新精神是工匠精神的引领,要符合时代的要求,但是质量又是创新的一个保证和支撑。创新涉及到科技创新、设计创新等各个方面,就一件产品来讲,最终还是凝聚在质量上,两者密不可分。所以创新是引领,质量是基础,要把两者处理好。

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来讲,尤其要注重提倡工匠精神。因为我们发现一些倾向,各地在搞创新创业的过程中,有时候会出现一窝蜂、一哄而上的局面,把创新当成一种形式。所以在这个时候精益求精,认真地去研究问题,真正把东西做好做精才是我们的目的。

我们要迈向质量时代有三大精神支撑,刚才谈到了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还有一个就是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是把握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的一个顶层设计。没有一流的企业家,就不可能有一流的团队,没有一流的团队就不可能有一流的产品。这点我想结合深圳说一下。深圳是我国创新走在比较前面的地方,深圳的创新为什么比较成功?我觉得和深圳的企业家精神培育很重要。深圳创新资金和组织来源,90%是民间企业,90%的资本也来自于民间企业,90%的发明专利也是由企业直接提供的,而不是大专院校,这一点和有些城市是不太一样的。这就是深圳能够创新的重要一点,也是企业家精神的重要性。比如马化腾、任正飞等,没有这些企业家精神的引领,怎么会有腾讯和华为。

培育工匠精神,“匠心文化”不能缺少

思客:

现在有一种说法,工匠精神放在世界制造业升级的大背景下是一道经济考题,但放在历史和社会的角度,是一道文化考题。确实,我们现在会面临一些文化上的问题,比如对职业划分三六九等,追求体面、赚钱多的工作等。弘扬工匠精神的过程中,怎么解决遇到的文化难题?

王京生:

这个问题要深入地看,我想先讲一个故事。说到世界对中国产品质量的认识,小仲马的《茶花女》中,曾经有一段特别经典的台词。有个人跟茶花女说“我是贵族”,茶花女就说,你连中国红茶都喝不起,你算什么贵族。你看,那时候他们就认为中国红茶是顶级的茶叶,你喝不起算什么贵族。所以中国那时候很多出口的东西,包括瓷器、茶叶以及最早的青铜器,除了一般的使用意义以外,更多的是作为奢侈品,就跟今天我们去买奢侈品似的,所以它特别有影响力,这也符合马克思的判断。

马克思说过,经济消费达到高级形态的时候,不光是价格的交换,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行为。这就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既然是一种文化行为,产品是人类创造出来的,那工匠精神难道光是针对产品的吗?我个人认为不仅仅针对产品,更重要的是在塑造人的灵魂。一个人要想追求高尚,要想健全自己,要想自己成为一个成功人士,必须得有工匠精神。很难想象,一个人以次充好,甚至到处说假话,他的人格会高尚。反之,如果一个人做事精益求精,一直追求卓越,不为名不为利,把产品质量作为自己的一种信仰去经营和重视,那我相信这个人绝对靠得住,我们跟这样的人打交道,就会很放心,跟这样的民族打交道,我们同样对这个民族很放心。所以工匠精神不仅仅是完善产品质量,更重要的是塑造我们的民族品格,塑造我们每个人完美的精神世界。

为什么喜爱阅读的人往往创新能力也强?

思客:

您之前有观点表达过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和企业家精神的锻造和文化尤其是阅读息息相关,请您谈谈如何从文化上来发挥对于创新的引领作用?

王京生:

我在研究阅读和创新这两个不同领域题目的时候,突然发现一个让人特别惊讶的事实,就是全世界的阅读指数排名和世界各国的创新指数排名居然高度重合。我举个例子,以色列、美国、瑞士和德国等等,这些都是创新型的国家,他们的阅读指数也恰恰跟这个高度重合,他们恰恰是这个世界上读书最多的人。按照去年来看,有材料表明,以色列人均每年读64本书,这是一个很高的数字,同时以色列的创新孵化能力和创新水平,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数量也是世界之冠。这就引起我们深思,为什么喜爱阅读的民族也是创新能力最强的民族?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阅读的过程往往就是人们产生灵感的过程,也是奇思妙想的过程,同样是人们在创新当中寻找答案的过程,所以阅读对创新是特别重要的。

讲到工匠精神,为什么要阅读呢?阅读有一个最基本的特点,静,心能够安下来。当年深圳是全国提倡阅读最早的城市,为什么呢?因为当时深圳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有些急功近利和浮躁。这个时候我们提倡阅读,就是要通过全民阅读去压制浮躁,用优雅去驱逐粗俗,通过营造全民阅读的环境,改变深圳的社会风气。这些年,应该说取得了很大成果,今天的深圳也是全国平均阅读数字最高的城市,同时也是人均创新率最高的。我在《什么驱动创新》一书中提到这样的观点,我们常讲“创新驱动发展”,那又是什么在驱动创新?我的结论就是“文化驱动创新”,文化是国家创新战略的重要支撑。

全民阅读确实是我们兴国之魂。要走向复兴,必须成为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我们总是讲可持续发展,但是最重要的可持续是人的可持续。人可持续乃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这也是以人为本。但是人的可持续怎么实现?最简单,也可以说是唯一的途径,就是学习。如果中华民族能成为一个最善于学习的民族,我们肯定有无限广阔的前途。

思客:

在这个快速的互联网时代,看书的人越来越少了,大家越来越喜欢碎片化阅读,深阅读能力似乎在下降,这个问题怎么改变和扭转呢?

王京生:

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碎片化阅读和专门阅读之间的区别。我个人认为,碎片化阅读有时候也需要,特别是年轻人,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也不是什么坏事,但是它绝对不能代替专门性的阅读。因为一个人掌握的信息能力再大,如果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不能变成安身立命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没用。所以我曾经提出要以阅读为荣,作为人生的一个价值追求。以阅读为乐,使阅读成为人的生活方式。但同时我也提出,以阅读为用,通过阅读去发现新世界、创造新世界。有人会回避阅读的“功用性”,觉得是不是太俗了,但实际上不能回避的是,人们就是要通过阅读创造社会财富,年轻人通过阅读去创新创业有什么不好,这是人生之大势所趋。(编辑:赵怡然、熊丽君)

欢迎关注思客微信(sikexh),随时查看我们的最新消息。

专访国务院参事王京生: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是一对孪生姐妹,缺一不可

专访国务院参事王京生: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是一对孪生姐妹,缺一不可

标签: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