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呼吁保护采编网络版权 新技术或为内容注入“DNA”

作者:贺涵甫 来源:大洋网
2017-05-26 17:44:00
分享

大洋网讯 对于传统媒体来说,维护记者采写的内容版权一直是非常棘手的问题——转发、引用乃至擅自修改等现象屡屡发生。昨天,多家知名媒体及网络大V汇聚上海,共同探讨媒体的版权保护问题。

据悉,在以往的版权保护机制中,作者完成内容以后,到版权局进行申请登记,等待相关部门的审核之后,版权才能生效,不仅费用高昂,而且必然存在着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差。而例如报社、自媒体等媒体行业,对时效性的需求更是非常高。

“原本”软件负责人吴鹏介绍,作者通过原本发布的任何作品都会携带一个“原本DNA”。顾名思义,它是独一无二属于作品本身的,在任何平台任何时间下,都能通过这串“原本DNA”找到作品的原始作者和原创时间,起到认证作用。

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只要作品在原本的相应功能中进行保存,原本便可为其快速形成“原本DNA”,“原本DNA”由一串简化的八位字符组成,镌刻于文章的底部,与各类授权协议图标共同构成版权图章。

随着中国对版权保护的逐步加强,这一市场空间前景十分广阔。据统计,版权保护在美国每年产生超过1.126万亿美元的收入,而传统媒体花费了大量的成本生产内容,但产出投入比远低于新媒体,如果版权得到有效保护,收入可得到数十倍提升。

“原本DNA”之所以能起到版权认证作用,其核心便在于使用了前沿的区块链技术,数字签名技术以及可信时间戳。简单来说,每一个“原本DNA”在区块链中都对应唯一的作品,一旦作品有些许修改,整套区块链技术会使得所有已存在的作品的“原本DNA”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这就与最初版本的“原本DNA”无法得到匹配。因此,一经“原本DNA”认证过的作品,将拥有“认证所有权”,即可保证镌刻于作品底部的“原本DNA”与此作品相互验证,共属一体。

但以上技术所实现的仅仅是证明了“原本DNA”与对应作品的互证关系,还并不能证明其原创性。因此“原本DNA”还拥有另一种功能,即“最早存在证明”。由于每一份作品的“原本DNA”都能追溯其认证与发布的时间和作者。因此在出现大量普通情况下难以辨认的抄袭作品后,“原本DNA”能轻易指出最早发布时间和最早发布作者的那份作品,从而快速指认出抄袭作品与作者。

吴鹏表示,目前原本已经实现对全网进行监控,只要搜索引擎能搜出来的,我们基本上都能进行抓取。而其重复率一旦达到70%-75%,便会被认定为“抄袭”。

记者贺涵甫 实习生安越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