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书店在“入市修行”中归来

作者:付航 来源:新华社
2017-04-17 07:47:00
分享

新华社广州4月16日电题:实体书店在“入市修行”中归来

新华社记者付航 黄浩苑

16日凌晨零时,广州最繁华的天河商圈街头也已经静谧下来,而1200书店的热闹却刚刚开始。刚从台湾回来的两位交换生正给大家讲述自己的独特经历。台下满满当当的听众似乎浑然没有睡意。

这样的“深夜故事”,1200书店每周都要举行。从2014年起,这家书店在广州试行24小时不打烊,并打出标语“为一座城市点亮一盏深夜的灯”。据创始人刘二囍介绍,目前在天河商圈已经开设的三家店告别了亏损,今年还打算再开两家。

曾被电子书围追、被网店堵截、似乎已经看不到希望的实体书店,正在走出低谷。记者近期采访发现,大量的实体书店这几年不仅生存了下来,其中佼佼者还在快速扩张。书店业界表示,这些成就得益于市场环境的变化加上书店自身的改革创新。

复合业态形成“文化场域”

位于广州市太古汇的方所书店已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地标,1800平方米的空间里,图书固然是主角,而自有的“例外”品牌服饰、工艺品、咖啡区也在中心占据醒目位置。

方所文化处总监徐淑卿介绍,这几年图书销售有大约20%的增长,从2014年开始方所广州店就实现了盈利,而且将分店扩张至成都、重庆、青岛。与台湾诚品书店的招租模式不同,方所的复合业态都是自营。服饰、工艺品和图书的毛利不同,对整体盈利构成支撑。目前服饰和图书的销售额基本持平。

这些复合业态不仅是在商业上的相互促进,更是文化气质上的呼应。“现在的书店更类似于文化的场域,时尚的文化、手工艺的文化、咖啡的文化,与图书的文化融汇在一起。”徐淑卿说。

商业地产合作“入市修行”

如果说复合业态的模式由来已久,近年来实体书店的扩张更有赖于商业地产的助力。过往的实体书店,尤其是其中的独立书店,往往将门店开设在远离商业圈,新的趋势却是“入市修行”,向市中心商业圈集中。

书店业者普遍反映,实体书店利润曾因为空间小、客单价值不高而被冷落,现在大型商场却“求贤若渴”,纷纷邀请合作,甚至称“什么条件都可以谈”,包括零租金、装修补贴。在激烈竞争压力下,大型商场发现,书店能帮助人群延长逗留时间,产生更多商业价值;而书店业者也需要更多的客流和优惠的租金。在北京的单向街书店,从圆明园东门搬到蓝色港湾,再搬到朝阳大悦城,颇具代表性。

西西弗书店是另一个典型例子,经过数年的快速扩张后,已发展成国内最大的民营连锁书店之一。董事长金伟竹表示,与大型商场的合作,降低了租金成本,获得了生存空间。西西弗的扩张速度还在不断加快,去年开设了32家新店,今年将再开50家,预计到年底将达到120家。

据金伟竹介绍,在与商业地产的合作中,租金往往可以低至销售收入的10%。而对于服装等业态,一般商场的抽成比例在30%以上。

商业和情怀都不能丢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实体书店本身的改变。金伟竹称新一批的实体书店为书店2.0。“我们开始按照现代企业的制度来管理书店。”金伟竹说。以西西弗为例,过往对客群的定位比较粗放,但现在加强了体系化和标准化建设,开发了图书的采控、流控、调控三个数控模型,对图书单品进行全程管理。

整体而言,现在开设书店更注重商业运营的一面。在书店业者看来,商业和情怀都不能丢。唐宁书店的简容说,即使在大数据时代,书店也不能因为迎合商业利益而只摆放畅销书。每一家书店的独特性就在于对书品的思考,通过选书的趣味,也在挑选自己的顾客。

据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发布的年度报告统计,2014年、2015年,中国书店图书销售逐渐爬出了前几年低谷,实现正向增长。但在2016年,出现了-2.33%的小幅下滑,没能延续增长势头。实体书店的回暖会否只是昙花一现?甚至,在电子书如此发达的今天,实体书店的意义何在?这是不少人的疑惑。

“虽然我们在这个闹市开个小店,但是我们用一种避世的态度去生活,甚至营造了一个乌托邦,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我觉得非常棒。”刘二囍说。(完)

分享

推荐